第17章 老將豈無防備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花了兩日時間,在華陰城提前佈局,並留下了軍中都尉張遼統領兩千河東歩騎後,佈置完防務的閻行就率軍啟程,東返趕往潼關。
只是在趕往潼關的途中,夜次道旁的閻行竟接到了段煨的求援急報:
楊定、董承、張繡三將驟然發難,號稱奉旨討逆,對弘農兵卒刀兵相向,連夜猛攻段煨營地!
段煨緊急抵禦之餘,心驚於他們手中的天子詔書,對天子朝臣以及伏完所部人馬也警惕起來,故此他連忙派遣使者,向潼關外的閻行人馬告急求援。
當看到蓋著段煨印章的潦草軍書時,閻行的眉宇間也不禁緊鎖起來。
他之前也有預想楊、董、張等人,在面臨權力交替、生死莫測的時候,會發難生變,還為此定下了軟硬兼施的兩套方略,只是沒有想到楊定等人居然惡膽橫生,在新敗不久的劣勢下還悍然舉兵,想要襲殺段煨。
看來還是自己低估了這班刀頭舔血的西涼軍將校的野心了,事實上,一旦有外力觸及到了他們的核心利益,原本互有構隙的他們就會像刺蝟一樣瞬間炸毛,團成一起,一致對外,甚至不惜拼死一搏。
這種做法雖然瘋狂冒險,但也使得閻行一時間有了措手不及的感覺。
當然,閻行相信眼下深陷其中的段煨,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儘管段煨久經行伍,作為軍中宿將的他對楊定、張繡等人也多有防備,可是此事攸關對天子的控制,閻行可不敢僅寄希望於段煨能夠解決這個棘手問題,也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還抱著坐山觀虎鬥的心理,他必須儘快發兵,趕往潼關控制住大局。
若是段煨不幸戰敗,失了潼關,那位於潼關以西的河東兵馬再想要攻下潼關,就很麻煩了。
這個時候,閻行不敢遲疑,緊急召集了麾下的文武,下令典韋、鮑出率領五百輕騎,不惜馬力,火速趕往潼關,務必將這座關隘控制在己方的手中。
自己則與楊豐、戲志才等人,拋下了營帳輜重,帶著大隊歩騎人馬,也是輕裝加速,緊急趕往潼關。
潼關,就是此戰的勝敗關鍵!
···
潼關下,段煨營壘。
原本修建在關後的營房已經被大火焚燒成了灰燼,煙燻火烤過後的牆壘也成了一堆廢墟,道路上倒著眾多人馬屍體,其中以段煨麾下的弘農士卒居多。
昨夜裡,楊定、張繡、董承等人矯詔舉兵,夜襲段煨營房,一面順風縱火,破壞營壘,一面宣告詔書,動搖人心,張繡親自帶兵衝殺,加上營地裡原本的一些張濟舊部人馬隨之生亂,整個營地被張繡、楊定的人馬先後突破,頓時陷入到了慌亂之中。
營壘之內的段煨兵馬在混亂之中,抵擋不住從四面八方湧入的敵人,不久就潰敗四散,而銜尾追殺的楊定、張繡、董承等人愈戰愈勇,很快就帶兵奪取了營地內的糧草甲杖。
只是,一擊得手、士氣高漲的楊定、張繡隨後發現,段煨和他的兩千精銳,並沒有在關後的營房內,而是提前移駐到了關下新修的營盤中。
原來,段煨雖然表面上看似笑泯恩仇,但暗地裡也一直提防著楊定、張繡等人。
進入潼關之後,段煨在夜裡就悄悄將自己的兩千精銳,移駐到了潼關下的營盤內,從關後守住了潼關這處關隘,與此同時,也卡死了楊定、張繡等人奪關西逃的退路。
只要到了自己的老巢湖縣,任憑楊定、張繡等人再如何不甘,也折騰不起大波瀾了。
結果陰差陽錯,段煨的這番佈置,也算是救了自己一命。
雖然關後營房內的弘農兵馬被亂軍打散,甚至還有一些原來的張濟舊部人馬,投降了張繡,但擁有兩千精銳的段煨背靠關牆,據營壘而堅守,卻也堪堪卡住了楊定、張繡等人接下來奪關閉守、抵禦河東大軍的謀劃。
楊定、張繡等人既然決意起兵,自然也是知道此戰的成敗,潼關的得失是關鍵所在,於是分派完軍械糧秣、聚集起兵馬的他們,很快就又對段煨的新營壘發動進攻。
段煨臨危不亂,親自上陣指揮,死死守住營壘,在夜裡擋住了楊、張亂軍的輪番猛撲,不讓他們靠近潼關一步。
只是楊定、張繡等人手中的詔書,以及同樣身處潼關、態度不明的天子朝臣、伏完所部,也引起了段煨內心的警惕。
長安城中的刺董、誅李兩場血色劇變,段煨雖然沒有身臨其中,但卻也有所耳聞,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天子朝臣、外戚勳貴,暗中下起狠手來,可是絲毫不遜色於他們這些軍中將校。
故此,段煨雖然守住了營地,可還是緊急向關外的河東兵馬求援,他知道,眼下終須得藉助閻行的河東大軍,才能重新穩住已經不受控制的關內局面。
營壘外,廝殺了一夜的張繡紅著眼,煎熬地看著遲遲沒被攻下的段煨營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