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麾下的郭圖旗幟鮮明地反對奉詔,有他率先表明觀點,田豐、沮授、逢紀、審配等人也紛紛進言,分析局勢,辯論得失,商討應付雒陽來使的辦法。

總體而言,袁紹麾下文武,大多數都和郭圖的觀點一樣,反對奉詔,不認同被閻行控制的漢室朝廷。

只是隨著討論的深入,對於雒陽朝廷的態度,袁紹麾下文武又產生了新的分歧。

從事沮授等少數幾人力主出兵,建議袁紹應該趁著閻行主力專注於西面與李傕相爭的機會,出兵雒陽,將天子保護起來,護送回來鄴城。

而謀士郭圖、將領淳于瓊、主簿耿包等人則反對出兵,認為現在身處亂世,漢室已經衰微,漢天子根本就沒有多少號召令,與其耗費兵力去與閻行爭奪天子,還不如集中兵力,先解決易京的公孫瓚和鞏固新得的幽州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言概之,沮授等人不認同閻行控制下的雒陽朝廷,但認同漢天子,而郭圖等人則將雒陽朝廷連同天子都否認了。

沮授在袁紹麾下素來以足智多謀見稱,而郭圖也是智謀出眾之士,兩人的觀點爭鋒相對,再加上淳于瓊、耿包、田豐、荀諶、逢紀、許攸等人各自站隊,轉眼間就變成了分庭抗禮的兩方。

袁紹面對這些爭論,含笑自如,也不置褒貶,過了許久之後,才又轉換話題,悠悠問道:

“幽州的各部烏桓,接洽得如何了?”

面對袁紹岔開爭議話題,爭論中的眾人愣了一愣,連忙又開始回答袁紹的詢問。

冀州和幽州都是大州,佔據了兩州,河北大地就完完全全落入到了囊中。不過幽州又與冀州不同,往往佔據了幽州,不代表就能夠控制住幽州。

這是因為,幽州的情況,遠比冀州還要複雜。

首先繞不開一點的,就是幽州境內的烏桓人。

烏桓人可以分為東西兩種,代郡、上谷的烏桓部落繁多,但多數互不統屬,而且還與屠各胡、鮮卑多有爭鬥,部落之間又互相牽制消耗,反而容易對付。

但是遼西郡、遼東屬國、右北平郡,這被稱為“三郡烏桓”的西面烏桓則難對付得多,他們的部落雖然少於代郡、上谷的烏桓,但是卻已經有了明確的統屬和穩固的聯盟,加上故去的烏桓大人丘力居,以及繼任的從子蹋頓,都是賢明英武的部落大人,使得三郡烏桓的實力不斷擴張。

三郡烏桓,已經成為了幽州境內不容忽視的一大股勢力。

在過去的這十幾年來,他們殺害烏桓校尉、地方郡守,擄掠牲畜人口,已經成了家常便飯的事情,連天子他們都立了一個,所幸當時的幽州牧劉虞處理得當,才沒有再釀成大禍來。

而幽州的公孫瓚過去也沒少對他們進行攻擊和打壓,可是還沒能夠徹底消滅他們,反過頭來,卻被這些聯合起來的烏桓部落和幽州的地方豪強、袁紹的軍隊一同打敗,公孫瓚損兵折將不說,還失去了幽州的大片土地。

現在袁紹聽從麾下謀士沮授等人的意見,用名爵財貨來籠絡這三郡的烏桓大人,授予他們單于的印綬,給予他們金銀財帛,還從自己族中挑選適齡女子,認作自己的女兒,將她們許配給三郡的烏桓大人,以此來加深兩家的關係。

將三郡烏桓拉入到自己的陣營裡面,不僅可以獲得天下名騎烏桓騎兵,而且也限制了幽州地方豪強的外來依仗。

鮮于輔、鮮于銀、齊周還有閻柔這些人,在打敗公孫瓚的時候,他們是袁紹大軍的盟友,但到了袁紹統治幽州的時候,他們就成為了內在的隱患。

袁紹對於他們侵佔田地、豢養奴客的行為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對於走私鹽鐵,暗中與烏桓、鮮卑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袁紹卻不能夠忍受,這樣下去,這些幽州大族遲早會成尾大不掉之勢。

這就如同袁紹只要遼東太守公孫度願意臣服自己,就對他在遼東建立私人王國的行為採取容忍態度一樣,袁紹看中的,是這些地方大族給自己陣營帶來的作用:

鮮于輔、鮮于銀、齊周能夠幫助自己穩定地方,公孫度的家族能夠幫助自己抵禦高句麗、扶余、沃沮等夷狄小邦的侵犯。

隨著外甥高幹外放幷州,長子袁譚外放青州,紛紛取得過人功績之後,下一步,袁紹也準備將自己的二兒子袁熙外放到幽州了。

只是自己的二兒子袁熙能力平庸,可比不上長子袁譚和外甥高幹,所以在外放之前,身為人父的袁紹必須幫他將棘手的問題處理完畢,這樣他才能夠安安心心的上任幽州。

等到幽州大體穩定下來,三郡烏桓的精銳騎兵也加入到了自己的陣營之中,那自己當初定下的“南據大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大戰略就基本實現了。

只不過,在此之前,袁紹還有兩件事情必須處理!

喜歡三國縱橫之涼州辭請大家收藏:()三國縱橫之涼州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