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行發現了身邊的蔡昭姬之後,既是同情她多舛的身世,仰慕他父親蔡邕的名氣,也是欽佩她的勇氣和才華,因此以賓客之禮將她安置在河東安邑,日常時節也多有派遣吏員帶著糧帛、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前往她的住宅慰問。

說起來,陳留的蔡家也是詩書世家,蔡昭姬所嫁的河東衛氏也是地方大姓,她在世間的唯一親人,姊妹蔡貞姬所嫁的山陽羊家也是地方名族。

按道理,重歸漢地的蔡昭姬不至於無處可去,可現實中,世道依舊殘酷,絲毫沒有對這個命運多舛的才女進行一絲妥協。

兗州內亂,曹操軍漸漸佔了上風,陳留郡已經成了主戰場,曹軍正在圍攻張超在陳留的最後據點。為了逃避戰亂,蔡氏一族的族人多數遷徙流亡,所以依附親族一途不可行。

在河東,蔡昭姬的夫家河東衛氏中的衛仲道一支受衛固之亂的影響,遭受了重創,日漸式微,加上蔡昭姬與夫家族人的關係也處理得不好,所以依附夫家這一途也不可行。

至於,在兗州泰山郡戰亂仍頻的情況下,千里迢迢去投奔音訊隔絕的姊妹,似乎也行不通。

因此,暫時留在河東,成了煢煢獨立的蔡昭姬唯一選擇。

閻行可以將蔡昭姬安置在河東衣食無憂,但卻無法去安撫一顆受創甚重的心靈,聽著派去探望慰問的吏員回來後稟報蔡大家愁緒、日漸消瘦的近況,閻行暫時也束手無策。

直到聽說逃出長安的王粲路經河南,被河南尹裴潛以禮相待,暫時留在雒陽城的訊息之後,蔡昭姬才突然求見閻行,提出前往雒陽城和王粲一見的請求。

王粲出身山陽王家,也是名門望族之家,祖上三代出過兩代三公,當年蔡邕還在董卓屬下任職的時候,就驚歎隨同入關的王粲是世之奇才,與他結成忘年之交,想要將家中的書籍文章,都全部送給王粲。

現下蔡邕遭禍早死,蔡昭姬也遭遇兵災,家中的一切被剽掠的軍士搶奪、毀壞殆盡,蔡邕的藏書、著作大概也只剩下在長安時贈予王粲的那一部分了。

所以蔡昭姬的請求,就是想要到雒陽城去見一見王粲,借來父親的藏書、文章,將其中重要的古籍以及父親的著作抄錄下來,以便後學之士繼承和繼續光大父親的遺學。

聽著蔡昭姬聲淚俱下的請求,閻行也甚是同情,況且在亂世之中搶修挽救那些重要的古籍文書,也確實需要蔡昭姬這種飽學之士,所以閻行就答應下來,派人前往河南尹說明原因以挽留王粲,並將蔡昭姬安置進了巡視河內、河南的車隊之中。

搶修挽救古籍文書,做學術研究,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必不可少的。

這就是閻行為什麼要求裴潛要將蔡昭姬安排到一處精緻別院的原因。

由蔡大家談到了王粲,閻行也被王粲這個人引起了興趣,畢竟像王粲這樣出身名門望族,年少成名的才俊之士,若是能夠招致麾下,對河東郡府而言,絕對是有所裨益的。

“王仲宣可在府中,此人如何?”

聽到閻行關切的詢問,裴潛當然知道了閻行的想法,只是他苦笑了一聲後,才繼續說道:

“王仲宣並不在府中,其人雖是身短貌陋,但文采出眾,才思敏捷,堪稱世之才俊。”

“哦,不在府中?那他人現在何處?”

閻行也看到了裴潛的苦笑,心中動了動,繼續問道。

“他自從得知蔡大家要前來雒陽城中與之相見後,雖未再著急請求離去,但卻也不願入府居住,而是選擇在城中驛館住下,守著他的那一堆書籍。”

聽到裴潛都這麼說了,閻行當然也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王粲無意出仕河南以及河東郡。

只是既然有這樣的才俊滯留在雒陽城,而自己也恰好來到了河南地,若是不爭取一下,似乎也太輕視人才了。

閻行摸了摸頜下的短髭,又問道:

“可曾派出吏士,帶王仲宣觀我河南之政,治下之風物人情?”

當今之世,不僅君擇臣,臣亦擇君。想要招攬人才,重要的一點,就是治下的政事、風物要能使得人才有嚮往之心。

閻行想著,王粲之所以不願出仕河南、河東,想必是在長安見多了董卓、李傕的暴政,將原為西涼軍軍中軍將的自己也歸為董、李一類的人。

也許讓他見識到河南、河東之政,政通人和,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之後,就能夠讓他在這亂世之中產生一種嚮往之心,繼而選擇轉變心意。

但是裴潛這次卻是直接搖了搖頭,苦笑不已地說道:

“此事潛已經派府中吏士去過了,只是王仲宣去了半日之後,就返回呆在驛館之中,再也不願踏足館外之地了。”

“呵呵。”聽到裴潛的答覆,閻行也不禁尷尬地乾笑一聲,看來自己對於治下之政還是過於自信了,他只好問道:

“那王仲宣整日待在驛館之中,又在幹些什麼事?”

對於王粲閉門不出的抗拒行為閻行除了尷尬發笑之外,也有些好奇,這個待在城中驛館中的宅男整日裡又能夠幹些什麼事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裴潛聽到閻行的詢問,臉上的表情就更加豐富了,他憋著氣說道:

“王仲宣閉門不出,除了讀書之外,還在驛館院子中養了一頭驢,整日就坐在驢旁等待驢叫,每次驢聲一響,王仲宣必然手舞足蹈,不甚歡欣,還稱此乃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