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兵臨城下夙夜驚(第1/2頁)
章節報錯
事實證明,這一次,李儒卻是料錯了。
安邑沒有被郭汜的大軍攻破,作為前鋒人馬的張繡,此刻正鈍兵於城下。
而郭汜領著剩下的一半人馬,則才剛剛接近安邑境內。
奔襲安邑的計劃,顯然已經出現了變故。
箇中緣故,諸將心知肚明,卻沒有人敢當面說出來。
原因是,身為主將的郭汜,臨時分兵,改變了計劃。
若是按照李儒原本的設想,以軍中一貫驍勇的張繡為前鋒,郭汜率領大軍繼上,避開其他城邑,直驅心腹,不出三日,安邑必然告破。
可是跟進的郭汜大軍在進入河東境內之後,速度開始倒是不慢,只是卻也出現了沿途襲擾鄉聚的現象。
河東南境,士民富庶。剽掠過鄉聚的西涼兵個個賺的盆滿缽滿,速度自然就快不起來,而那些沒有機會參與剽掠的將士,不患寡而患不均,眼見軍中的同袍得了重利,也眼饞的很,轉而不願意一味埋頭趕路了。
郭汜見狀,他既不願重懲那些遵循傳統,剽掠鄉聚的西涼軍將士,只好改而滿足其他西涼軍將士們的一眾要求。
不過郭汜畢竟也是久經戰陣之人,知道此時深入敵境,若是放縱西涼兵將士肆意剽掠,無疑是自尋死路。
因此他派出使者,大張旗鼓,憑藉朝廷的詔令還有沿途大軍的威迫,傳檄解縣、猗氏等城邑,命令各城邑長吏速速歸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結果,郭汜被狠狠地打臉了。他自忖必降的解縣、猗氏等城邑無不抗拒投降,堅壁清野以抵禦自己的大軍。
其中的解縣令鄭多,更是頑固狡詐。花言巧語裝作願意歸降,將前去傳檄招降的使者還有一大隊用以炫耀武功的騎兵誆入城中之後,原形畢露,直接斬殺了入城的使者還有騎兵,將他們的頭顱懸掛在城樓之上,以示率領解縣士民堅決抵禦入侵的西涼軍之意。
遭受了此等奇恥大辱的郭汜頓時暴跳如雷,麾下的諸將更是迎合上意,踴躍請戰。於是郭汜將自己的大軍分為兩部,一部繼續奔襲安邑,與擔任前鋒的張繡人馬會合於城下,另外一部兵馬則由自己親自率領,轉道東南,橫掃解縣等城邑。
面對郭汜的大軍來襲,解縣令鄭多堅決據城抵抗,奈何兵力微弱,儘管鄭多率領著士民在城頭奮起抵禦,可在苦戰竟日之後,解縣還是被前仆後繼、如狼似虎的西涼兵攻破了。
郭汜獲勝之後,得意洋洋,下令將擒獲的解縣令鄭多押到自己的面前,肆意羞辱了一番之後,又放縱力戰破城的西涼軍將士肆意剽掠城邑。
於是,淪陷了的河東城邑、鄉聚無不遭受了大厄。
而攻破解縣的郭汜大軍,則愈戰愈勇,又連下瑕城、臼城等地,藉著大勝之威,迫降了猗氏,大軍可謂是所向披靡,一路勢如破竹。
因此,當李儒派遣飛騎向郭汜稟報後軍已經設計擊破河東舟師、正率軍前往安邑與郭汜主力會合時,也收到了郭汜大軍傳來的捷報:
主力大軍在河東境內一路攻城略地,已經連下解縣、瑕城、臼城、猗氏等城,郭汜也正領著得勝的大軍,耀武揚威地往安邑趕去。
可是,收到此等捷報的李儒卻不喜反憂,他抓著軍中文書,捶胸頓足,惱怒不已地說道:
“昔時樂毅下齊七十二城,未下即墨,則田單復國。夫差於夫椒大敗越軍,不取會稽,則勾踐吞吳。何哉?即墨、會稽,皆是齊、越腹心之城,不趁勢取之,宛如養虎為患。”
“今日河東之戰,亦是如此。閻豔曝軍於外,將校吏士家眷皆在於安邑一城,若得安邑,則閻豔之軍瓦解,河東各城皆可傳檄而定,此昔時韓信定魏之良策也。”
“後將軍卻不識本末,不取安邑而取解縣,一路攻城略地,剽掠鄉聚,未傷敵之根本要害,得城雖多,抑有何益?安邑若固,大軍深入敵境,必然進退不得,俟時閻豔回師來救,放眼河東之境,士民婦孺皆為仇寇,我等置身其中,稍有敗績,皆為階下之囚,只怕匹馬也難以西渡大河了!”
張濟拖著虛弱的病軀,騎馬行軍,他聽到了李儒的懊惱之辭,臉色微微一變,卻沒有說什麼,而是指著前方的官道開口說道:
“李侍中還是多慮了,安邑雖然未下,但必然也陷入到我大軍圍攻之中。待到後將軍大軍趕至,加上我等的後續兵馬,必然能夠趁勝攻取,河東此戰,勝算依舊居於我等一方!”
“我等迎頭趕上,正當此時!”
李儒聽完之後,抬眼看了看張濟,馬臉雖然拉得很長,卻也沒有出言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