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太守行春恩威重(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初平四年,隨著春季的到來,河東郡府的政事也開始忙碌起來,貸種食、勸農桑、行屯田、興水利這是最基本的政事,但一年之計在於春,這關乎到了一郡生民的衣食生計問題。
前漢董仲舒說過,“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婦不織或受之寒”,河東郡這些年,因為戰亂頻發,不是北境耽誤了春耕,就是南境由不得郡府不重視。
身為太守的閻行,自然也要以身作則,在立春之日,帶著郡府的掾史行祭祀、迎春之禮,又親耕籍田,做出表率,下令傳檄各縣,要做好勸農桑、貸種食,確保今年的農事不要耽擱、荒廢了,為此還派出郡府的勸農掾帶著一班屬史,奔波到各縣督察農事的實施程序。
當然,這一切,也是為了接下來,太守行春作準備。
畢竟,郡府的政事,在去歲末前就開始逐步推行,雖然民間之聲隨後各有褒貶,但從各縣上報的文書上來看,閻行強力推行的政令,效果還是不錯的,但具體如何,閻行還需要親自去看一看。
於是,郡府之中,這些天忙的,也就是太守行春的事情。這是河東新定後,太守第一次行春,故而郡府之中格外地重視,務必要做到萬無一失,能夠彰顯閻行這位新太守的威儀。
而且閻行此行的目的,也絕不僅僅是勸民農桑、振救乏絕那麼簡單,他也是為了進行勘察政事,修補之前政令疏漏、不切實際的地方。
行春的線路,也一早就規劃好了,從城中的郡府出發,先到城外的安邑鐵官,再到境內的鹽監。爾後經過解縣,渡過汾水,從皮氏進入北境,經臨汾、平陽兩地之後,再南下絳邑、聞喜,最後回到了安邑。
至於最南面的河北、大陽等城邑,閻行就讓賈逵代替自己行縣,郡府的車駕就不再跋涉前往大陽了。
而按照太守行春的漢家制度,二千石出行,有車騎闢路,吏員前導,鼓樂助威,掾史隨從,戟士護衛,騎士並行,以往閻行或許還可以微服私訪,但是這一次乃是郡府行春的重要儀式,卻是不能夠不鄭重處之,以彰顯他這位新太守的愛民之心和郡府威嚴了。
郡府門前,主車、副車、斧車、鼓吹車、吏車等一應車駕,再加上夾道充作儀仗和護衛的歩騎,端是車馬如龍,絡繹不絕,算上隨行的掾史、書佐、士卒、騎士,總人數就有三百人之多。
待到一聲令下,龐大的車隊就開啟啟程,沿途有車騎為前導,闢路開道,而太守的主車前面,還有吏車導路、鼓吹車鼓瑟吹笙,後面又跟著副車、吏車和一眾歩騎,郡府車駕歩騎,就這樣從郡府門前出發,一路上浩浩蕩蕩穿行市井街道,出了安邑的南門。
出城之後,因為第一站是安邑的鐵官,故而車騎沒有折向,徑直沿著官道往安邑鐵官所在而來。
閻行從車窗外看到夾道而行的輜軿車隊,還有魚貫而進的驍勇騎士,遙想沿途郡府的旌旗迎風招展,車騎盛大,矛戟威武,甲冑鮮明,再近看道旁兩邊忙碌於春耕農事的黔首農夫,遠眺遠方天際一片晴空白雲,頓覺心胸開闊。
他這個冬季就待在郡府之中,如今行春巡縣,雖不能肥馬輕裘,縱騎呼嘯,但看到河東又迎來了一片安寧的景色,百姓不再受戰亂、流亡之苦,他頓時這幾個月的勤政是勞有所獲的,往日忙於政事的疲憊也是一掃而空。
放下簾子之後,閻行看著車內的記室書佐孫資,笑著問道:
“如今可彰郡府威嚴否?”
孫資聞言陪笑,眼珠子轉了轉,恭敬說道:
“府君才遒虎威,威嚴早已深入民心,此郡府威儀,不過是衣錦添花之用,不過漢家既有制度,府君還是安坐車中為好。”
閻行聽了孫資的話,眼睛一亮,臉上笑容卻收斂起來。
郡府之中,都知道閻行是邊地之人,行伍出身,不擅經典,粗俗少文。所以郡丞的嚴授最注重太守出行的威儀,閻行上一次策馬出府疾馳,毫無一點太守的威儀,已經被嚴授當面數落過了。
如今雖然安坐在太守出行的主車之中,可是閻行戎馬行軍慣了,卻還是頻頻掀開簾子,透過車窗去觀望路旁的風景,頗有想躍躍欲試的念頭,孫資雖然看出來了,但沒有嚴授那樣的威望和膽量,敢於直面糾正閻行的過錯,於是只能夠用這種比較委婉的態度來進行勸諫。
閻行當然聽明白了孫資後面的規勸,故而他收斂笑容,卻沒有怪罪,而是若有所思地看著孫資。
這孫資乃是太原中都人,年少失親,在兄嫂的撫養下,勤奮好學,能夠進入太學,還得到過王允的舉薦,證明他胸中是有實質才學的,而敢於為兄報仇,刺殺仇人,避禍他鄉,這又足於驗證他的膽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