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為用其勇暫寬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安邑牛輔軍大營
安坐在牛輔大帳中的閻行,快速地打量了一下坐在上首將位上的牛輔,看起來,牛輔最近的氣色又變得不錯了。
牛輔現下的心情確實不錯,因為河東的白波軍在閻行馳援河東之後,連續吃了兩次敗仗,傷亡了近兩萬人馬,還折損白波小帥一名,白波渠帥一名,甚至乎連臨汾這座大城都被西涼軍收復了,來春一來,攻城略地、咄咄逼人的態勢已經成了強弩之末,郭太親領的白波主力在圍攻皮氏兩三個月後,因為前有牛輔陸續派遣的援軍,後有收復臨汾後繼續進擊騷擾的翟郝等兵馬,兩面威脅下,不得不含恨撤退,放棄繼續圍攻皮氏這座大城。
當然,能夠讓牛輔在閻行面前還保持和顏悅色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牛輔營中的巫女經過卜筮之後,為牛輔下斷言,閻行乃是他的福將,能夠為他祛兇除禍。
因而雖然之前閻行曾經拒絕牛輔的招攬,而牛輔也毫不留情地扣留下甘陵等人,但這一次見面,兩人卻是言笑晏晏,閻行的態度愈發恭謹,而牛輔看起來的笑容是那麼的和藹。
當然,牛輔看向閻行的眼光中,還是夾雜著複雜的情緒,雖然他的表面上是笑容。
任哪一個將領麾下的有一位能打仗,又對上官態度恭謹的手下,都會在內心感到愜意,不過要是這位手下還有其他出格的行為,就也會讓上官多了一份顧忌。
牛輔看閻行的感覺,就像是在吃一條鮮魚,他張張嘴,就能夠享受到魚肉的鮮美,可當要嚥下的時候,又有了如鯁在喉的觸痛,因而牛輔內心其實是百味雜陳的。
這段時間,有關於閻行的流言蜚語,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軍營中有人傳言閻行驕橫跋扈,想要擁兵自重。安邑城內也有不少人對閻行擅自殺害地方長吏的行為,在輿論上進行了猛烈抨擊。
但最後,這一些言論,都隨著閻行率領軍隊在襄陵、臨汾兩處取得大捷後,被牛輔硬生生地壓了下來。
如今關東州郡和董卓的兵馬正是鬥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董卓先前已經下令,命令前線的董軍對剩下的袁術、袁紹這兩兄弟的兵馬,進行大肆進攻。
首先是胡軫統領的兵馬,出擊奇襲魯陽,當時孫堅正在城外為長史公孫仇祖道踐行,面對洶湧而來的西涼騎兵,帷幕中的座中諸人,無不赫然變色,差一點就要演變成一場一邊倒的大屠殺。
所幸,孫堅是久經戰陣的宿將,他年少之時,就敢於單人用計擊殺海賊,如今更是一名統領數萬兵馬的將領,西涼兵的騎兵雖然從遠處的地平線不斷冒出,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孫堅卻在帷幕中安坐不動,彷彿視這些洶湧而來的西涼騎兵為無物,他鎮定若素地指揮城外的兵馬緩緩撤退,進入城中。
而另一邊,原本就打著奇襲念頭的胡軫,看到孫堅的兵馬好整以暇,絲毫不見慌亂,頓時就猶豫起來,若是此時主動發動進攻,孫堅的軍隊正在緩緩撤退,而且數量也不多,確實有很大機率可以擊敗孫堅的軍隊,可若是孫堅還埋伏有伏兵,或者城內的兵馬突然殺出,那胡軫就可能要變成了鎩羽而歸。
這是胡軫統軍的第一戰,董卓給予他統領大軍的實權,如果第一次出戰,直接就戰敗了,那隻怕那覬覦自己的權力的呂布、徐榮等將領,就要趁虛而入,來攫取自家的權力了。
胡軫在剎那間猶豫了,他這一猶豫,就給了孫堅的兵馬充足的時間反應,等到胡軫決定不發動攻擊後,孫堅的兵馬也已經全數退入城中,並且城牆上計程車卒個個劍撥弩張,一副嚴陣以待的姿態。
徒勞無功的胡軫立馬城外,倒也不惱怒,他乾脆就帶著麾下的眾多歩騎,耀武揚威地在魯陽城下襬開陣勢,炫耀了一陣子自家的兵強馬壯之後,才掉頭緩緩撤退。
胡軫進攻孫堅的兵事,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有賴於孫堅的膽氣過人,讓他麾下的軍隊躲過了一劫。可河內郡的王匡等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自從豫州、酸棗兩路討董聯軍或大敗、或解散之後,河內對雒陽的威脅就大大減弱,自知單憑自己一方的力量,已經無法和雒陽董軍抗衡的王匡,轉而採取了守勢,想要憑藉大河防線,抵擋住蠢蠢欲動的西涼軍的進攻。
可惜,王匡雖然竭力征發兵力,防守河內郡內的那一段大河防線,可面對智謀出眾的賈詡和兇殘勇猛的西涼軍三校尉時,王匡的泰山兵還有河內郡兵依舊是力不從心。
賈詡上任為平津都尉,在這一段時間,他已經詳細地探明瞭拱衛雒陽北方的這一段大河防線的敵我虛實,如今西涼軍轉守為攻,他很快就看出了對方王匡軍隊的致命弱點,併為李傕、郭汜、樊稠三位校尉,謀劃了一出聲東擊西的計謀。
於是,三校尉在原本對峙的敵我基礎上,突然大肆增兵河陽,彷彿想要從此處渡河一樣,猶如驚弓之鳥的王匡連忙也跟著增兵往河陽一處防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成功調動對岸守軍後,西涼軍利用了己方多騎兵的優勢,長途奔襲,轉而從小平津的渡口渡過大河,直接進攻王匡的大營,王匡的兵馬被調往河陽方向,倉促之下,根本來不及回防,於是在敵眾我寡之下,一場針對河內兵馬的屠殺就迅速展開了。
戰後,王匡的泰山兵和河內郡兵,都折損殆盡,若非河內郡中,還有袁紹的渤海郡兵和韓馥派出的州從事率領的冀州兵馬在堅守城邑,只怕整個河內郡都要淪陷在西涼軍的鐵蹄之下。
不過,元氣大傷的王匡也再難威脅到雒陽的董軍,而各懷心思的袁紹和韓馥,也不願意消耗自己的勢力,幫忙補充恢復王匡的兵力,加上因為王匡在任期間,對待河內計程車民也是大肆壓榨,盤剝財貨、糧草以充軍需,因而他戰敗後,河內的人心愈發動盪,王匡的統治也岌岌可危。
內外危機屢至,王匡在河內郡再也難待下去了,一氣之下,他也與袁紹等人決裂,帶著少量殘兵,自奔老家泰山郡而去,脫離了聲勢已經衰頹到了極致的討董聯軍。
反觀董卓一方,前方的董軍連戰連勝,就連胡軫那場徒勞無功的襲擊,也被他粉飾成一場小勝。因此,董卓的聲望也再次如日中天,依附他的幕僚、朝臣,也有不少上躥下跳,攛掇董卓進位太師之位的。
漢家故事,無功不得封侯,非宗親劉姓不得為王。這是前漢高祖皇帝和群臣斬白馬,立下的盟誓,雖說無功不得封侯,這一條盟誓,到了如今的世道,已經被破壞得七七八八了,一些皇帝的寵臣,如十常侍之類的,都能夠被粉飾成立下大功勞,混上了列侯的顯赫位置。
但非宗親劉姓不得為王,卻是一條歷代皇帝都恪守的盟誓,哪怕荒淫如靈帝,也從未擅自封王,“唯名與器,不假於人”這是一個帝國能夠江山永固的原則之一,白馬盟誓防備的就是權臣竊位,窺覬漢家的天下。
不過董卓這個“王”雖然封不了,但是卻並不阻礙他這位權臣的晉升之路。太師這個職位,雖不是王爵,但卻是位於諸侯王之上,若是董卓進位太師,那他就真真正正實現了名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連年紀尚幼的天子,都要小心翼翼接受他的敦敦教誨。
在前方捷報連傳和董卓進位太師的大局上,牛輔這一邊的河東戰事儼然也成了一個關鍵的要點,若是河東北境淪陷於白波賊之手,那不僅會影響到雒陽的戰事,而且還會影響董卓的進位太師之路。
想到自家婦翁滿臉怒氣,怒髮衝冠的模樣,牛輔內心頓時就是心驚膽戰,他可不想,被董卓當成了一名不知兵的普通將校,然後調回長安去,在朝堂上混一個清閒職位,和那些坐而論道的朝堂士大夫一樣,泥古不化,然後在家面對那個悍妻董氏,唯唯諾諾、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