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以為百姓們挑的水是來澆灌農田的,可下了地沒見他們澆灌莊稼,反而直接挑著水桶往村落裡走,這是拿來喝的?

這種水吃用了,不得生病?回頭一生病,再死了人,再加上這種天氣,就很容易生瘟疫的。

這樣一想,趙保國的眉毛就擰得更緊了。

“哎喲,恆郎君,您瞧什麼呢?”前頭馬上的人扭臉一瞧,趙保國都落後那麼多了,慢慢悠悠的不知在瞧啥,就急著打馬回來催著問:“可不能叫王爺久等。”催著趙保國趕緊動身。

“沒什麼,就隨便看看。”趙保國打馬前行:“咱們走。”

到王府將馬交給門子,守門的就牽了巴去後頭馬棚好生照料,趙保國直接進府,裡頭就有人守著他,一見人就連忙往裡頭引:“恆郎君可算到了,王爺及諸位大人都等著您呢。”

他什麼時候這麼大牌面兒了?趙保國腳步微頓,繼而前行。

“恆小子可算到了。”一進正廳,就滿屋坐滿了人,王爺坐在首側,左是林夫子,右是榮侍衛長,下面兩側是官衙的一干官員。一見趙保國進來,王爺就指著他笑:“本王活這麼大,除了皇父,還真沒等過什麼人呢。”

趙保國聞言,連忙就拱手:“勞王爺,諸位大人久候,是恆之過。”說話時一臉歉意。

見狀原本心裡有些不滿的大人,也都不好說什麼了,神色也漸緩。

靖親王就笑著招呼他過去坐:“也是事發突然,才使人把你叫來,恆小子還不知道具體情況呢。”

趙保國確實一頭霧水,突然就這麼大陣仗了,他打眼一看,廳裡坐的一幫子人,全是廣陵的官吏,大大小小的一個沒差。

估計是出了什麼大事兒了,他忽然就想到,這時候要異族突然一來,不得把他們一鍋端?可再一想,廣陵的守將也不是幹吃飯的,他們可還在城裡頭呢。

趙保國一來,人算是齊了,就正式開始議事。

趙保國不知道情況,就不出聲,聽著他們說,才知道發生什麼事兒。

靖親王收到訊息,說是豫州大旱,先是從潁川郡一個小縣起的,蝗蟲遮天蓋日,接連吃光了幾座山頭,開始朝整個豫州漫延。

雖說有叫養百姓們養雞應對,可此事是由廣陵這邊提開始實施的,後到豫州來人學了,再回去實施,都過去了兩個多月,如今第一批才發下去,第二批呢……剛出殼,派不上用派。

杯水車薪哪,老百姓紛紛攜家帶口的,開始朝著南方流亡了。

廣陵一班文臣武將,心中慶幸不已,幸好他們搞得早,不然等到蝗災一過來,不跟那潁川似的?都成了空城了快,聽王爺收到的訊息說,潁川太守深感有負皇恩,於城門上以死謝罪了。

蘇太守聽說後,就不由得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覺得後頸有些發涼。他自覺自己是個負責的好官,可他也不想死呢,死在異族攻城這下,還能博個清名。

可要因著天災自盡,感覺忒沒價值了點兒。

靖親王就問:“如今我廣陵城,可做到人手一隻雞了?”

這話明顯就是問趙保國的,他連忙起身答:“回王爺,廣陵十數萬百姓,已全部登記領了母雞散養。”一進城就能聞著一股雞屎味兒了。

靖親王滿意的點點頭,又看向蘇太守:“公明,你那邊如何?”

蘇太守也起身回話:“廣陵十二都,各都令兩月前就已經開始實施養雞大計,如今已過了兩月,便是不全然,應也八九不離十。”三天前他才收到從底下遞上來的訊息,說是各都已有三分之二的居民,都養了雞,雖說其中也有沒養活的,可到底都是少數。

靖親王一聽,就更放心了:“如今我廣陵應是無礙,東海及琅琊郡,料也不會陽奉陰違,想來也沒問題。”都跟廣陵下十二都一併實施的,就是進展慢些,三分之二沒有,一半總該有的。

這樣一想,他封地算是平安了,光是廣陵及下面的都縣村落的人口,就有百萬有餘,一人一隻雞,那也有一百萬,回頭就命城中居民將雞趕出來,好叫他們去郊外自行啄食,那有影兒沒影的蝗蟲,藏得再深還能逃出雞口?

先把廣陵的蝗蟲消滅於無形之間,就坐於從潁川過來的蝗蟲了,到時候人與雞一塊兒上,雞吃蟲,人捉蟲,想來廣陵百萬人百萬雞,東海琅琊人數只有多的沒有少,那些蝗蟲再怎麼多,應也對他的封地造成不了什麼大的影響。

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大不到哪裡去。

封地的事兒算是不用擔心,靖親王才有心情來擔心一下其它洲的情況,想著他手底下這人馬,能不能出個好主意,他們雖說有了準備,可蝗蟲能不過來禍害,那自然不過來為好。而其它洲府,雖說不是自己的封地,那也是大周的領土,能少些損失總是好的。

不然回頭沒糧,救濟百姓,朝庭還得往沒受災的地界兒攤。

他肯定逃不了的。

這樣一想,還是想辦法解決蟲害為妙。

底下人就你一嘴我一嘴的出主意,林夫子等他們說完了,才慢慢悠悠的開口:“王爺不若朝聖人上封摺子,請聖人下旨,命各洲洲牧領其治之下臣,將治內所有雞趕出城池,好叫雞啄食幼蟲,以減輕蟲害,如此一來,便是從穎川過來的蝗災,也無法形成大規模,沿路各洲的群雞,一洲啄食一部分,只怕不到京都,便能消滅於無形。”

這主意好,靖親王一聽就能想到其中妙處,立時就拍板,說了聲就直接離開,去書房寫摺子上奏了,回頭八百里加快送到京都去。

這邊蟲害是不用多擔心了,可關鍵的是缺水呢,這是個大問題,王爺一離開,眾官就自在了許多,商量起來要如何解決缺水的困難了。

鄭主簿就出主意:“外頭雖旱,可山林深處依舊鬱鬱蔥蔥,不若使上一隊人馬,往深山裡去尋找水源?”

朱督郵有不同意見:“永明兄此言差矣,那深山多猛獸,山路又崎嶇難行,便是尋到水源,也難以運送下山,如能能解決整個廣陵的水源問題?”

喜歡父子倆的穿越日常請大家收藏:()父子倆的穿越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