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後,楊經率領一萬大軍,抵達了高柳。

趙風在接見後,發現楊經的興致,不太高。

也不知道,是具體升官之事還沒落實,還是把楊經從清河國東武城,調到代郡高柳,讓他心生不滿。

如果是因為升官之事沒有落實,那麼或許不單單是楊經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各路大軍將領,都會出現這種問題。

如果是因為,把楊經從清河國,調派到代郡導致的,那麼趙風以後就要小心提防楊經了。

為了知道具體情況。

趙風讓魯肅催促田豐,把偏將之上的稱號將軍,快點落實下來。

如果只是用統一的將軍稱號,歲末前就能完全弄好。

但如果要給不同將領,用上不同的稱號,那就是一個大工程了。

有時候,單單某一個稱號,田豐那些人就能爭吵十天半個月的。

比如,張遼的稱號,到底是叫護匈奴將軍,還是叫蕩匈奴將軍,就爭吵了很久。

畢竟這事關,張遼以後的具體職權劃分。

從字面意思,也能看出,護的意思,就是說趙風以後,對匈奴的態度,是以融合、懷柔為主。

那麼張遼的職權,自然也是以懷柔一類為主。

蕩的意思,自然是要把匈奴給掃蕩一遍,要以武力,來解決匈奴的問題。

那麼張遼以後的職權,對待匈奴人,自然就是要強硬了。

當然,實際情況下,肯定不會叫蕩匈奴將軍的,否則會直接得罪匈奴人。

但叫蕩寇將軍、蕩虜將軍,還是沒問題的。

另外就是,楊經、瞿澤等人的稱號,那也是爭吵的不可開交。

畢竟這二人,在田豐、魯肅等人的心中,那是需要打壓下去的。

但趙風這邊的文官,也不全是拜趙風為主的人。

比如崔琰、王烈、邴原等人,就還沒拜主。

他們這些人考慮的問題,與田豐等人考慮的,自然不一樣。

所以這事也在經常吵。

這就導致,原本應該在歲末,集體升官的大喜事,一直拖延到現在,還沒搞定了。

當然,趙風對此,也不太奇怪。

畢竟政治這事,就算在爭吵個半年,趙風也不覺得奇怪。

只不過,為了判斷楊經到底是因為什麼,才導致興致不高。

所以趙風才讓魯肅去催促田豐,這事要快點解決。

否則時間長了,就不單單是楊經這邊的隱患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