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名義上是以趙雲為主,趙風只是協助作戰,所以趙雲也要隨行。

渤海郡之前夾在公孫瓚、趙風、張燕之間,一直沒有明確的歸屬。

如今幽州,名義上要歸劉和,但暗地裡是歸趙風。

那麼渤海郡的事,自然要著手解決。

不過渤海郡情況特殊,早期被公孫瓚把袁紹趕走,後來袁紹又把公孫瓚給趕走,最後袁紹又被公孫瓚給趕走。

所以趙風也用不著派太多士兵前往。

因為渤海郡那邊的情況,不會發生太多的戰事,除了在修縣駐守的眭固所部,大部分縣城,都會望風而降。

那麼趙風自然也不需要帶太多的兵馬。

可以把太史慈所部,繼續留在幽州,讓太史慈自由發展。

趙風看完,沉吟了一下:“行,就按子敬說的辦。”

“子敬把這些,書寫成調令,然後一式兩份。”

“一份發給田豐,讓田豐知道大軍的變動。”

“一份派人送給各路大軍將領,讓他們開始按命令遣軍吧。”

魯肅對趙風行了一揖:“喏!”

說完,便退出了議事廳。

趙風之所以同意的這麼爽快。

是因為魯肅分析的確實很合理。

每路大軍,都不單單只是鎮守一個任務,互相之間,都是有著關聯的。

趙風沒理由拒絕。

除非趙風能想一個更好的方案出來。

不過趙風自認,自己就算想再想幾天,也想不出比魯肅更好的方案了。

因為這個方案,不單單是對趙風的內部奏效,同樣考慮到了外部情況。

比如把薛俊和郭嘉派遣到河間國,加起來也不夠一萬大軍。

而且還是分開派駐。

這是因為,劉和當上幽州牧後,趙風雖然是在暗中把控,但也要提防劉和以後會反叛。

那麼在清河國駐兵不到一萬,既能起到提防的作用,又不會讓劉和太過在意。

畢竟一國之地,駐守一萬大軍,還真不算什麼。

劉和真要有意見,趙風以後也可以把薛俊或者郭嘉,派遣到渤海郡去。

名義上做出更改,但任務目的不變。

渤海郡要抵禦張燕的黑山軍,駐兵一、兩萬,都能說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