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推薦名額。

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刺史、州牧等,這一品軼的,一年也就一個推薦名額。

用完,就沒有了。

而類似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等這一品軼的,三年才一個推薦名額。

當然,更多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

另外就是大將軍和上公。

大將軍不用說,上公就是高於三公的,類似太傅、太師、太保。

這些都需要大家聯名上表。

這也是要用掉推薦名額的。

比如董卓就太師。

董卓還想拜劉虞為太傅,不過被劉虞拒絕了。

這樣做,也是對某些,權勢太大的官員,進行的一種限制。

不然,如果某人權勢太大,他一口氣把整個大漢的刺史、將軍都換了,那不跟換了個統治者一樣。

別說這些位高權重的官職。

就連太守一級,每年也只有三個推薦名額。

當然,這些也都是品軼兩千石的官員,才有的推薦名額。

只是現在各路諸侯,紛紛擁兵自重,太守一級的官員,就比較隨意了。

像趙風自己,就是去年表了張燕為青州刺史,今年才表趙雲為冀州刺史的。

而公孫瓚,因為擁有了推薦名額,所以表了劉備為冀州刺史。

像公孫瓚之前沒有推薦名額時,都是公孫瓚直接任命的。

比如單經、田楷、嚴綱,就是公孫瓚自己任命的。

這些人,沒有走朝廷流程,大家就可以不承認。

當然,推薦名額雖然每年都有,但你推薦了,也不一定能被任命。

畢竟是一群人在爭奪。

也只有在漢末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趙雲和劉備,同為冀州刺史的情況。

正常情況下,就是大家一起推薦人選,然後從中選取一個。

而那些沒選上的,名額照樣算是用掉了。

比如,趙風和公孫瓚,分別推薦了趙雲和劉備。

但最終只有一人,會獲得冀州刺史的位置。

而另一人,雖然沒有得到冀州刺史的位置,但推薦名額,也算用掉了。

這天。

田豐走進中軍大帳,對趙風行了一揖:“啟稟主公!”

“徐州方面傳來訊息。”

“曹操與袁紹所部,攻克十餘城後,不知是何原因。”

“如今曹操與袁紹,一起退兵了!”

“另外,徐州、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