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在辦公室接到鄭蘭的電話:“林總,你好!”

“蘭姐,你好!”林秋道。

鄭蘭問道:“新材料公司二月份的報表你看完了吧?”

林秋道:“看完了,怎麼?”

鄭蘭道:“有一個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屬於正常現象,所以想跟你探討一下。”

鄭蘭是林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員工,最早時是綠林商行的會計,現在已經是新材料公司的財務總監。她跟林秋說話方式還是跟以前差不多,像朋友一樣,並沒有因為兩個人地位變化而增加了諂媚的成分。

林秋道:“什麼問題?”

鄭蘭道:“這次報表裡有一個成本分析表,你看到了嗎?”

林秋道:“嗯!看到了!”林秋有點莫名其妙,這個分析表他沒看出來有什麼問題。

鄭蘭道:“我做了一個對比,比如說,板材廠這邊,十二月份出各類板材四十五萬平米,核算成本每平米的平均單價為26.73元;一月份出各類板材七十六萬平米,平均單價為26.96元;到二月份出各類板材九十二萬平米,平均單價則衝破27元大關,達到27.28元。兩個月的成本上升累計達到每平方0.55元。”

林秋有點領悟過來,“你是說這個成本變化不正常?也許是低值板材比例有增加呢?你有沒有問過樑彬?”

實際上因為產品的利潤非常高,讓他不得不把裝置折舊以及一些隱性費用,維護費,新增劑等造出天價加進去,使成本起碼在原基礎上增加了四到五倍。所以對那幾毛錢成本的細微變化根本沒有感覺。

鄭蘭道:“我早就問過樑彬,他也說是因為板材規格不同的原因。但是我仔細對比過,雖然板材總量每個月都大幅度增加,但是每種規格板材的比例都很接近。按理說產量增加了,成本應該會降低,而廠裡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可是因為梁彬都這樣說了,我也沒管過生產,不是很明白,所以想問一下你。”

林秋也不是很明白,他問道:“是不是因為我定的那些固定成本比例過高?”

鄭蘭道:“應該不是,我對過原材料進貨單,發現材料單價變化不大,似乎是某些材料用量增加了,到底是就該用這麼多,還是……”

話說到這裡已經很明白了,鄭蘭是懷疑有人虛報原材料用量,但又不好明說,所以才這樣旁敲側擊的提醒他。其實也不算旁敲側擊了,已經跟明說差不多。

林秋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去廠裡看過,最近一次是開年的時候去發了開工紅包,然後就匆匆走了,完全沒有過問過生產情況。

不過,按他對梁彬的瞭解,梁彬應該不會做這樣的事,到底是什麼原因?

說心裡話,他不想這個人真是梁彬,先不說念不念舊的話,單從這幾個月,材料廠沒讓自己操過半點心,卻為他賺了幾千萬的利潤來說,梁彬做得還是不錯的。

不過,既然出了問題,那就耍搞清楚。即使真是梁彬,如果不是很嚴重,他也要拉一把,不能眼睜睜看著他泥足深陷。

他說道:“我去廠裡看看,瞭解一下情況再說。”

鄭蘭道:“要不要我陪你去?”

林秋想了想,點頭道:“行,我去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