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教育改革(第2/2頁)
章節報錯
簡淩最近在看《太平廣記》,正好看到王妙想一篇,“常善救物,而無棄物。各花入各眼,自然會有欣賞翟一諾的女孩子出現,你就別替他操心這些了,好好學習比較靠譜。”
王成顯覺得自己一點不是來找放鬆的,分明是來找訓呢。
翟一諾說完簡淩說,兩個人輪番上陣自己哪是他們的對手呀。
四月下旬,伴隨著簡淩和閆文韜兩人聯袂主持的校園廣播,早前參加保送面試的高三學子們開始陸續收到錄取通知書。
三班的最後一排陣容慢慢擴大,教室裡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有人卻沒有任何訊息,而高考報名也要開始了。
就在全國大部分省市的高三學子準備高考報名時,教委提出了關於普通高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的試點意見。
意見的提出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七七年恢複高考至今不到二十年,高考吸引了上億人次的學子,原因就在於考上大學就能改變命運。
大學生是國家的預備役幹部,大學教育是免費的,也就是老百姓嘴裡的吃皇糧,不用花錢,甚至於學校還有補貼。畢業後學校分配工作,下半輩子就有了著落。對於村裡娃而言,更是能夠把自己的戶口本換成城市的。
用最世俗的眼光來說,讀大學是佔國家的便宜,是對社會財富的瓜分。這也正是恢複高考當年就有五百七十多萬人湧入考場的原因。天大的好處吸引著那麼多人去寒窗苦讀,就指望著出一個大學生改換門庭。
然而現在上大學不僅收費了,而且從現在開始也不包分配工作了,畢了業還得自己找工作,這讓很多學生都急了眼。
對於高三的學生而言,沒什麼比這件事更關系切身利益了。
教室裡幾乎是炸了鍋。
簡淩並不清楚國內教育改革的歷程,她雖然是從二十多年後過來的,可是對於這個時代同樣是兩眼一摸黑。
幾乎是一字一句的,她研究著教委的《意見》。
“幹脆不考了,我們抗議。”班裡有同學直接嚷了出來,憑什麼同樣是寒窗苦讀,有人就是能免費讀大學,畢業後有工作等著,可自己就得辛辛苦苦地四處跑呢?
“嚷什麼嚷?”學習委員連忙吼道,只是學習委員有點鎮不住場子,尤其是左右的兄弟班似乎也都群情沸騰。
“簡淩。”最後一排的保送生小聲提醒,簡淩是班長,這會兒怎麼也得把班裡同學的情緒安定下來。
“稍等下。”簡淩把最後一點內容看完。
提醒簡淩的學生有點著急,這都火燒眉毛了,怎麼還有心情看報紙準備明天的校園廣播?這位可真是沉得住氣。
簡淩看的是報紙上的《意見》全文,並不是很長,可是這種政府性質的文章一字一句甚至於一個標點符號都是再三斟酌的,找不出任何的毛病。
可現實問題是,總有人能夠鑽法律的空子,規章制度的提出又總是不可避免的有其侷限性,就像是現在教委提出的高校招生和就業意見。
她深吸了一口氣,走到了講臺前,“大家靜一靜,我想跟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班長你都被保送北大了,跟我們說什麼,有什麼好說的?”有人抬槓。
“我保送了也要上四年大學,不是今年就能大學畢業,有現成的工作崗位等著我入職。”向來和氣的人這會兒卻是挺直了腰板子,看著那男同學。
男生一時間無話可說,只是轉過頭去不看講臺上的簡淩。
班裡沒人再嘟囔,簡淩鬆了一口氣,“我知道大家著急,畢竟這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我也在擔心。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仔細看,教委的《意見》其實相當模糊,這是把權利下放到了學校,招生和就業都是由學校來自行安排。”
“教委都提出了要收費,學校難不成還要做慈善,反倒是不收費嗎?”喬安妮忍不住說了句,她也有看這文章,覺得就是把問題丟到了學校而已,歸根結底還都是他們這些學生遭罪。
“是,學校自然不是做慈善的,不然早幾年也不會為了增加教育經費來招自費生。”簡淩這說說的讓喬安妮安靜了幾分,“學校要是亂收費,誰管他?”
“教委不是吃白飯的,自然會管。我知道大家著急什麼,覺得會漲學費,增加家裡頭的壓力,不過這《意見》上也說了,高校招生時,應在考生填報志願前公佈分省市、分學校、分專業招生計劃,並明確公佈分學校、分專業收費標準和學生獎、貸學金設定情況,供考生報考時參考。”大家手裡頭差不多都有報紙,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這裡面的條文。
獎學金、大學生貸款是簡淩後來上班的時候才瞭解到的內容,要是早知道有大學生貸款,也許她當初會偷偷拿著自己的錄取通知書和身份證跑到學校去報道,而不是任由著父母魚肉。
至於現在,她想跟同學們說的是,“我知道大家都很擔心,可現在報名在即,我們還並沒有得到這些確切的招生計劃,與其這麼擔心,還不如把精力放在複習上,就算是學校可能漲學費,大家也可以多拿獎學金平衡下,還能透過申請貸學金來緩解困難。”
辦法總比困難多。
作者有話要說:我覺得評論區有大神出沒,先弱弱宣告下,我老家那疙瘩教育資源相當貧瘠,同學也沒有考上清華北大的,所以我yy中的清北,盡可能去找時代背景資料瞭解調查,有漏洞啥的也別太,太介意。
94年的時候原國家教委的確提出了高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的改革意見,不過意見的落實零零散散的,找了下當時高校收費標準,也是很不一樣,有的是96年才漲價,有的是93年就漲價了,總之沒有什麼固定說法,我就大體估算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