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他更不知道,張介賓的下一次蛻變,會對中國醫學造成何等的影響。最鼎盛時,竟達到了“半數醫家師景嶽”的地步。比之王陽明在明代思想界的地位更勝了幾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明代之後陽明心學被棄之不用,但《景嶽全書》卻仍被奉為圭臬,並有“雜病師景嶽”,“遇虛寒則用景嶽”之說。
“那你繼續吧,醫者如何謹慎都不為過。嗯,還有,此人之病頗為棘手,可跳過去。”徐春甫見張介賓這番表現,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頭同意他繼續診治。
病者熊員外,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熱咳嗽,繞臍一塊痛至死,脈氣將危絕。前醫讓他準備後事,熊員外怎肯放棄,在這臨近打烊之時找上一體堂來了。
徐春甫先前也診治了一番,頗感棘手,正想召集眾醫商量對策,恰好輪到張介賓,便想給他一點難堪。
在張介賓診治時,已經有幾位太醫看過,都一臉凝重之色。
張介賓視其脈果真危絕,心下一凜,突然想到先前提及腹診之事。雖然他並不會,卻也死馬當活馬醫,慢慢感受起來,發現熊員外胸尚暖,臍中一塊高起如拳大。
苦苦思索起來,又想到張仲景寸口、趺陽、太溪三部診法,於是說道:“熊員外,我能號一下趺陽、太溪脈嗎?”
“大夫,你請便。”熊員外很是艱難,兒子替他說道,為了挽救一條命,胸腹都讓他摸了,還在乎什麼趺陽、太溪脈嗎?
於是張介賓便蹲了下去,在熊家人和一眾醫家的驚愕之色中,給熊員外脫靴。
熊家人是沒想到原來所謂的趺陽、太溪在腳上,而其他醫家則是一時沒反應過來,他們都把脈診定性為寸口脈。
好一會,才有人陸續想起《傷寒雜病論》確實提及三部診法。
張介賓卻沒有管其他人怎麼想,他直接診起趺陽、太溪脈,良久方說道:“胃氣尚存,還有一線之機。”
此言一出,一眾太醫紛紛色變。
徐春甫更是斥責道:“介賓莫胡說。”
他們當然知道若是寸口脈難憑,當診趺陽、太溪二脈,以候胃氣、腎氣。更知道只要胃氣尚存,就還有救治的機會。
但這只是理論,理論豈能救人於頃刻之間?他們都是名醫,或許能在理論指導下,摸索出一套治療方法來,可這是要至少以十年為基數的。現在病人能撐十日就算好的,哪有時間來給他們摸索試錯?
現在給患者一線希望,就等於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失望。
張介賓一聽頓時明白過來,他只是根據理論,知道患者還有一線希望,可天底下又有誰能抓著這一線希望呢?
萬邦寧搖頭嘆息道:“若我父親在此,定能救上一救,可惜……”
眾人聞言,都沉重的點了點頭,對此深信不疑。
熊員外兒子聽有一線希望,還不待他高興,張介賓立刻就被斥責,心中好不難受。這會又聽聞還有一人能救,而眾人也都一致認同,這叫他頓生希望,忙催問道:“不知尊父何在,多少診金,我熊家都出。”
萬邦寧苦笑道:“黃州府羅田老家。”
一個童音傳來:“莫非是人稱‘萬密齋的方’那萬神醫?”
張介賓一愣,沒想到還有這叫法。見這小孩不過七八歲,蹲下問道:“小弟弟好聰明,你怎麼知道萬密齋的方?”
那人很是得意,隨即想到祖父正在危急關頭,又一陣難受起來,癟著嘴,帶著哭腔道:“我們那都這樣說,‘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都怪我,若不是我想來京城,祖父也不會生病。”
原來熊員外一家本是武昌府江夏人,三年前舉家進京。李時珍是蘄州府,萬密齋是羅田人,而羅田從隋唐到明初都歸屬蘄州,後才改屬黃州府,而在現代都歸屬於黃岡市。萬、李二人可謂是老鄉。
若他們此時在江夏老家,熊員外患病,只需要去百里外,便能尋到萬密齋。奈何身在京城,而萬密齋卻遠在數千裡外的老家。
這便是命。
“弼兒,此事與你無關,一切都是為了為父這貢生名額,悔不當初啊!”熊員外兒子說道,神情頗為自責。
“父親,我們回家,我去磕頭,一定能求來萬神醫,定能治好祖父之病。”熊弼兒一臉天真的說道。
喜歡醫者晚明請大家收藏:()醫者晚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