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型飛船終於準備著陸的時候,薛逸的這次星際航行已經持續了整整六十七天。嚴格來講,這次著陸並算不上是標準意義的著陸,它只能算是一次對接,因為他們的目的地是一座太空堡壘,而不是自然星球。

六十七天的航行讓薛逸深刻體會到了深空的廣闊。真實的星際航行遠不像科幻小說裡描寫的那樣穿一穿蟲洞就跑到數光年之外,他們這次僅僅是從同一個恆星星系的邊緣軌道向內行駛了兩個軌道而已,就已經耗時許久。據說只有體型龐大的太空堡壘才能做到利用空間橋進行跨星系航行,而這類航行的持續時間一般都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

真實的星際航行也充滿著龐大的距離感,窗外的星空看起來依舊十分遙遠,薛逸只在飛船穿過第六軌道的時候見過一次距離較近的堡壘,而這個所謂的距離較近,落在肉眼裡也不過是豆大的一丁點。

在這六十七天裡,薛逸在為星際航行震撼之餘,還完成了自己對這個世界語言基本詞彙的學習,也大概瞭解了這個世界的一些常識。

這裡是帝國的起源星系,又稱首都星系。星系中心是一對互相環繞的雙子恆星,外有七條行星軌道,他們出發的克爾星就位於最外層的第七軌道上。每條軌道除了一顆自然行星外,還人為駐紮了數個堡壘,以保證軌道所有方向都可以嚴密佈防。身為最外圍前線的克爾星軌道上甚至被塞進了二十三座堡壘。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則是位於第五軌道的梵星三十七堡壘——堡壘的編號看起來是隨機的,薛逸沒發現其中的規律。

說到編號,這裡的數字計算同樣使用十進位制,只不過計時方式與地球不同。這裡一天分為十六小時,每小時八十分鐘,每分鐘八十秒。十天為一“周”,沒有“月”的概念,大概是因為起源星球“帝星”並沒有自然衛星,而歷法往往是上古時期根據起源星球的自轉公轉週期變化被發明出來的。同理,帝星公轉一週的時間是四百七十一天,於是這個週期被稱為公歷一年。

除了其它擁有獨立自轉和公轉的自然星球外,所有航天器上都會使用這一套計時單位。這裡的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也與地球略有不同,所幸巧合的是與地球公制差得並不太多。

“殿下,我們會在十五分鐘之內對接,現在準備關閉重力系統。”阿敏敲了敲資料室的門進來。黑色的緬因貓似乎聽懂了她話中的意思,叼起桌上的幼崽,跟著阿敏走向駕駛艙。

這是薛逸第一次被帶進駕駛艙,他看到窄小的半圓形空間裡挨挨擠擠放著四個座椅,前兩個座椅扶手周圍密密麻麻的都是顯示器和按鈕。這裡的視野倒是很好,弧形的透明觀察窗從正前方一直延伸到兩側,可以全方位地觀察到外面巨大的太空堡壘。

說是太空堡壘,其實在薛逸看來和一個星球也沒什麼差別了,除了不是球形而是類似海螺的形狀之外。太空堡壘後面的黑色天空裡懸掛著兩顆小而蒼白的光球,看起來這裡比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遠得多,那兩顆小光球正是薛逸感到無比好奇的雙子恆星。

殿下對這些景色好像完全沒興趣,挑了個座椅跳上去,讓阿敏為它扣上安全帶。阿敏檢查過殿下的安全帶是否已經綁結實,又找來一個口袋樣的東西將薛逸裹進去,緊緊綁在殿下的胸前,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

“準備就緒。”阿敏坐好後彙報道。

“準備就緒。”可可和維伊兩個早已坐好的女孩同時開口。

“關閉重力系統。”阿敏一邊報告,一邊抬手點了幾個按鈕,“確認座標,三號引擎就緒,四號引擎就緒……準備對接。”

幾秒鐘之內薛逸就感覺到了失重,即使他被綁在殿下的身上,固定得十分穩定,也不免感覺到有些緊張——這和突然下墜的感覺也太像了,他緊張得不由自主伸出了指甲,死死抓在殿下的身上。

殿下似乎很習慣失重的感覺,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完全沒有反應,只是低下頭瞥了懷裡的幼崽一眼,在他頭頂舔了兩下以示安慰。

失重持續的時間久了,薛逸也慢慢平靜了下來,開始有心情去關注對接的細節。由於數個方向引擎的運作,飛船有些輕微震動,他可以透過觀察窗看到飛船正在轉彎,緩緩接近“螺殼”的尖端。在那裡有數十個延伸而出的柱子,幾艘飛船進進出出,讓他想到了曾經見過的樞紐塔。

很快,飛船在其中一個柱子上“著陸”了,磁力卡扣固定住飛船,將整個船體沿著軌道迅速向堡壘內運送進去。

“九號重力區,中心大道二……呃,”阿敏默默看了一眼殿下,對語音終端命令道,“九號重力區,學院街平臺。”

飛船在軌道上極速行進,薛逸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開始緩緩變重,猜測這座堡壘中的重力分佈應該是不均勻的,而阿敏口中那個“九號重力區”應該就是他們的目的地。

軌道交通有序而高效,看著窗外開始漸漸多起來的交通工具,薛逸心裡又開始興奮。很快,他感覺自己的體重恢複了正常,電子語音播報九號重力區已經到了。緊接著,承載軌道的巨大通道內開始透光,然後光亮漸漸佔據了全部視野。薛逸拼命伸著脖子,向側面的觀察窗看過去。

他們現在所處的軌道被封閉在一個巨大的透明管子裡,這裡只有一些飛船類在執行。在他們下方,錯綜複雜的軌道就如同他在之前生活過的星球上看到的那樣,各種大大小小的交通工具在其上川流不息,最下層是連成片的建築群和鬱郁蔥蔥的花草樹木。

略微抬頭,可以看到這裡的天空中有一個巨大的機械結構,其中鑲嵌著一顆宛如小太陽的發光體,小太陽後面很遠的地方能夠隱約見到另兩片“大地”,與他們現在所處的地方互成三角,將小太陽圍在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