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昆侖昨天去找齊緯在連家老宅被溫徵羽的舅舅和舅媽撞見露了臉,溫徵羽的外婆大早就打電話過來詢問情況,讓她們過去吃午飯。正好,給昆侖辦身份證的事還要麻煩連晰跑腿張羅,於是,她們仨到連家用餐。
大廳裡聚滿了人,足有三十多人,全是這家人的兒孫後輩,還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凡人中,能活到九十歲的,也算是相當高壽了。她進屋,那老太太的視線從她和溫徵羽身上掃過,昏濁的眼眸中劃過一縷精光,那眼神,似要一眼將她看穿。老太太的身上有血腥味,似沾過人命,但身上的功德金光同樣很重。
昆侖敬重有功德的人,她上前,客客氣氣地向老太太問好:“老太太好。”
老太太回了聲:“好”,招呼昆侖在身邊坐下,另一邊則坐著溫徵羽。
即使一語話沒說,老太太和溫徵羽這對祖孫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親暱,感情非常好。
這戶人家的兒孫媳婦們也都在打量溫徵羽和昆侖,不斷地驚嘆:“像,真像!”
昆侖感覺到他們對她沒有惡意,但有著很大的好奇,還格外熱情。他們問起她的身份來歷,葉泠替她回答,說是從山裡請出來的,青海人。她順手探查了下葉泠說的地方,發現她說的那地方正是昆侖山,還是在人煙稀少的山上。
大家閑聊一陣,便挪步飯廳。
昆侖從來沒有參加過這麼多人的家宴,以前只能遠遠地看著別人熱鬧,如今自己坐在這裡,雖然氣氛熱絡,可相比起別人的成雙成對夫妻恩愛,昆侖便顯得有些形單影只。特別是葉泠和溫徵羽的相處時的細微舉動,總讓她不經意地想到神凰,神凰待她,和葉泠待溫徵羽很像。
當時覺得至交好處相處時便是那樣,如今想來,她與神凰的那份親暱已經超過至交好友的範疇。
吃過午飯,葉泠把昆侖託付給連晰,讓連晰帶著昆侖去辦身份證,她和溫徵羽下午要去出席一個會議,之後有個晚宴要赴。葉泠邀昆侖也參加,說介紹些人給她認識。
晚上,昆侖跟著溫徵羽和葉泠赴完宴回到家,便開始琢磨怎麼教她們修煉的事。
從她倆的情況來看,妖族的修煉血脈的方式更適合她倆。葉泠、溫徵羽和九尾體內雖有一絲她們的殘魂和血脈,但自身本質上仍是凡人,以凡人的血脈為主,需要她們透過修煉的方式讓體內那絲微薄的神魂血脈不斷成長壯大,方才能夠支撐得住她從她們體內剝離神魂和血脈。
神凰經常在昆侖山巔給鳥族傳道教她們修煉功法,昆侖對得多了,對它們的修煉功法如數家珍。
昆侖為了方便她們學習,還特意跑了趟昆侖山採集昆侖玉煉製成玉簡,將修煉功法烙刻在玉簡中。修煉需要天地靈氣,因著神凰她們體內有著她們的血脈,是可以直接吸收先天元氣修煉的,這樣的話不必走凡人那種先成為修士,再一步步從修士修煉成仙,最後慢慢成神的修煉方法。昆侖覺得可以用她的修煉方式,以先天元氣慢慢錘煉己身,待積蓄的力量夠了,直接一舉渡劫成神。
要供應她們仨修煉需要大量的修煉資源,昆侖不打算讓溫徵羽再從她身上吸收能量,於是特意跑了趟十三朝古都,把她埋在距離十三朝古都不遠的一座名為秦嶺的山脈深處把她的鼎挖出來捧回家,從裡面取出先天元氣晶,又再在溫家的院子裡佈下法陣,讓院子裡的先天元氣不外洩,這樣她們就可以在院子裡安心修煉。
昆侖想著,如果外面的人要是打擾她們修煉的話,她還可以把院子封起來,讓外面的人發現不了院子。
她把修煉功法分成三份,先給了溫徵羽和葉泠一份,讓她們把記載有修煉功法的玉簡貼在額頭處就可以讀取,待她們成功讀取到修煉功法記在腦海裡後,昆侖便跑了趟首都,到齊家去找齊緯。
她不好直接闖進去,於是來到齊緯的家門口敲響門,告訴門衛,她找齊緯。
門衛通傳後,齊緯蹭地一下子從沙發上跳起來,對門衛說:“告訴她,我不在家。”去到車庫,開起她的小跑,便從後門跑了。
昆侖見齊緯離開家,腳下輕輕一邁步,挪到了齊緯車子的副駕駛上坐著,說:“我這次來不是帶你上天,是給你送修煉功法的。”
齊緯嚇得手一抖,方向盤一偏,差點撞上小區人行道。她扭頭看了眼坐在身旁的昆侖,只好把車停在路邊,問:“有事?”
昆侖把玉簡遞給齊緯,說:“妖族神級修煉功法,你把它放在額頭就能直接學會。”
齊緯沒接,只嘆口氣,說:“姐姐,大神,我沒有享受夠人間繁華,並不願成仙,啊,不對,成神。”她幽幽地看向昆侖,說:“況且,看愁人精的畫,神凰和九尾魂飛魄散,你現在淪落人間,這成神似乎也不太風光。辛辛苦苦修煉成神,去遭罪,這是有多想不開。”
昆侖怔然。她想到很多凡人都想求長生,說:“凡人的壽命只有短短幾十年,你如果不修煉成神,過不了二十年就會開始老去,再過幾十年就死了。”
齊緯說:“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我只需要比別人過得好比別人過得漂亮我就很滿意了。我一介小凡人,還是一個殘魂轉世投胎,我去修煉成神,這不是找虐麼?你對著愁人精不嫌別扭,我也不想對著九尾呀。”她稍作思量,話音一緩,說:“昆侖,你看,我,愁人精,葉泠,我們仨,只有你找來了,也只有愁人精有一些前世的記憶。她們如果想回來,怎麼都能找回去,就拿九尾來說,至少我該像愁人精那樣留下些記憶,想要去昆侖神山找你吧?我們忘記前世的事,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只想讓過去的成為過去,讓逝者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