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軀幹出血
章節報錯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311軀幹出血
稍微休整了幾日,中德“聯合救援”衛勤實兵聯合演習就在德國訓練基地正式開始了,這次演習,肩並肩連貫作業。
除了中德以外,還有來自美國、日本、奧地利、法國等國的軍官一共8o餘人觀摩了演習。
演習突出中德雙方聯合指揮控制、聯合傷員救治、聯合疫情防控、聯合傷員後送等,著重鍛鍊提升兩軍衛勤力量聯合行動、應急反應和協同處置能力。
當地時間9時,聯合演習正式開始。中德雙方參演人員配合密切、行動一致,職能轉換和醫療救援迅、快捷、有效,充分展現了雙方人員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的能力和水平。
在“難民營”,雙方實施人員混合編組,協同開展資訊接報、病例調查、風險評估、取樣篩檢、人員管控、健康宣教、消殺處置、臨床救治、醫療防護等全要素防控工作。
在模擬事故現場,中德雙方急救小組分工協作,快進行傷情評估、現場急救、檢傷分類和後送。
在中德雙方的野戰二級醫院,兩國醫護人員分類後送配合流暢、臨床病例協同診治、手術治療聯合實施。
蘇楊和大衛在一個組,兩個人的任務是對傷員進行檢傷分類和後送。
當然,這才是演習的第一天,所以他們主要承擔這一個環節的工作,到了第二天,他們會去其他部門,承擔別的工作,之所以如此,是為了廣泛的學習和交流,深入地相互瞭解。
兩個人才等了一會兒,幾個醫護人員就送來了一個重傷患者。
看到那個患者時,蘇楊和大衛都是眼皮一跳。
軀幹戰傷出血?
這個患者竟然是軀幹戰傷出血!
在常規武器戰爭中,致命性大出血是戰場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自美國6軍外科研究所、武裝力量醫學調查部及死亡調查局的軍事醫學專家對2oo1-2o11年美軍4596例大樣本戰傷死亡的分析顯示, 24的院前死亡是“潛在可預防的(potentia11y preventab1e)”;
在可預防性戰傷死亡中,致命性大出血高居榜,佔9o.9。
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有過25oo名士兵因四肢傷大出血死亡,佔死亡傷員的6o,位居可預防性戰傷死亡的位。
這種狀況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上得到了根本扭轉,由於在單兵急救包中加入了新式止血帶,使得這一比例降至27。
然而,在四肢傷大出血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同時,軀幹戰傷出血成為了戰場致命性大出血死亡的要因素。
此時,蘇楊和大衛遇到的這一個患者,就屬於軀幹戰傷出血——當然,患者完全由假人模擬,不過德方的這個假人做得十分逼真,就跟好萊塢用的最好的那種道具一樣,不但創口跟真的一樣,而且一路抬來都有鮮血在滴答滴答地滴落,有的地方還有噴血,所以蘇楊和大衛雖然都知道這只是假人,但還是被眼前的狀況嚇了一跳。
從這一點上看,德方的衛勤部隊在訓練上真的是一切從實戰出的,連一個假人都做得跟真的一樣,蘇楊不得不服!
軀幹戰傷出血?
蘇楊眯了眯眼睛。
軀幹指人體除頭、頸和四肢外的軀體部分,包括胸部、腹部、骨盆會陰部以及與四肢和頭頸部連線的腹股溝、臀部、肩部、腋窩和頸底等交界部位。
軀體為呼吸、迴圈等重要生命器官所在部位,受傷後容易危及生命,其中胸部創傷所致的張力性氣胸以及心臟破裂等均可在數分鐘內導致患者死亡,腹部空腔臟器損傷早期通常不會立即造成血流動力學惡化,但如果傷及腹部大血管或肝、脾等實質臟器,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失血性休克。
交界部位往往為大血管走行區域,由於常規止血帶難以在這些部位使用,導致這些區域戰傷出血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軀幹戰傷出血的救治不同於肢體戰傷出血。
肢體戰傷出血一般可採用直接壓迫止血或止血帶來達到控制出血的目的,故稱之為“可壓迫性出血(orrhage,bsp; 相反,軀幹戰傷出血難以採用直接壓迫或止血帶等手段有效控制出血,故被稱為“不可壓迫性出血(nonorrhage, nbsp; 近年來,由於止血帶的廣泛應用,戰時肢體創傷出血傷員的存活率已達到9o以上,而軀幹戰傷出血很大程度上仍侷限於傳統第二階梯的前伸外科手術隊甚至第三階梯野戰醫院內的手術救治,在機動醫療隊之前的戰術救治階段仍然缺乏有效的出血控制手段。
根據美軍過去15年的資料,軀幹戰傷出血約佔“潛在可預防性死亡”的25。
著名醫學專家kauvar等將交界部位作為戰傷出血的一個單獨部分,而交界部位止血技術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2o13年1月,一份美國中央戰區
喜歡衛勤尖兵請大家收藏:()衛勤尖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