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了一會兒,蘇楊對那個進修醫生道“如果按照你的方法治療,那麼一段時間後,患者就要出現下肢變短、肌肉萎縮的症狀了!”

什麼?

對方大吃一驚。

肌肉萎縮?

那麼嚴重!

蘇楊放下那些檢查報告,抬起頭看著那個進修醫生道“患者是線粒體腦肌病,並非癲癇,更不是病毒『性』腦炎!所以,等患者情況再穩定一些,轉診吧!”

那個進修醫生聽了,直接傻眼!

線粒體腦肌病?

那是什麼鬼東西?

他的記憶里根本就沒這個東西啊!

線粒體病是最常見的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其發病率約為五千分之一,據報道,大約200個新生兒中就有1個有線粒體dna突變。

線粒體病的發生與線粒體呼吸鏈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密切相關。

線粒體病中只引起神經肌肉症狀的,稱線粒體肌病,如同時累及到腦部,則稱線粒體腦肌病。

常見的線粒體腦肌病型別有s線粒體腦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癥和卒中樣發作),rrf肌陣李癒痛及破碎紅纖維綜合徵),pog突變相關綜合徵,eighdisease亞急『性』壞死『性』腦脊髓病)。

線粒體腦肌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常伴有癲癇的發作,還可引起糖『尿』病、耳聾、貧血、胃功能紊『亂』等。

線粒體病的診斷比較困難,分子基因、『乳』酸等指標正常亦不能排除此病,因此聯合使用多種檢查手段如神經影像學、代謝功能檢測、組織學、生化學、肌肉或肝組織活檢對確診線粒體病很有幫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線粒體病的治療主要對症治療為主,包括基本的支援治療、生酮飲食、抗氧化劑、呼吸鏈輔因子和抗癲癇『藥』物。

基因治療尚未獲得確切證據,僅有少數動物實驗結果。線粒體肌病的預後很差,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和新型『藥』物

這個病早期診斷,預後大多良好。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1962 年 ft 初次報道一名線粒體肌病患者,1981 年 anderson 完成了 tdna 全序測定,1988 年 t 第一次發現 tdna 異常是線粒體腦肌病病人主要的致病原因。

迄今,雖然線粒體腦肌病的報道逐年增加,但由於該病累及多個系統,臨床表現複雜多樣以及醫生對該病的瞭解有所欠缺,導致一些患者仍不能得到積極有效的診治。

這個病,不要說是急診科的進修醫生了,就是一些神經內科,除非是三甲醫院,否則很多神經內科的醫生都不一定了解的,因此,這個進修醫生出現了診斷失誤,並不意外,很正常。

其實蘇楊起初都沒有診斷出來,他只是覺得這個患者應該不是癲癇,不太像,但到底是什麼病,他也不知道的。

但他有系統啊!

先用系統得出結論,然後用系統查詢相關資料,最後再反推各種診斷,很快就能得出一套專家級的東西出來。

之後,蘇楊把患者家屬叫了進來,一一進行了交代。

患者家屬聽見了線粒體肌病那幾個字,也是一臉懵『逼』,好一半天都沒反應過來。

喜歡衛勤尖兵請大家收藏:()衛勤尖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