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章 以逸待勞(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桑田道:“販賣私鹽,查得這麼嚴,這生意沒法做!”
陸曉輝道:“我都做了一年多了,也沒見出什麼事啊!我要不是因為沒有你家便利的條件,我才懶得找你合作的呢!你還不知道吧?這鹹魚,在海邊也就是三文錢一斤,我們讓他們儘量的多加鹽。回到這兒,官鹽就賣一百多錢一斤的了,我們便宜一些賣,也能賣個八十錢一斤的,比起你做布匹生意來,來錢快多了!我一次弄二百斤鹹魚,就能從中弄出八、九十斤鹽來,鹹魚還能賣錢,能賺到一萬錢。只是我們弄不到傳西漢過路的通行證),每次不能弄多了,怕引起懷疑。大少爺就不一樣了,你們桑家經常來往齊地,都是大車隊,又有關係,官府也不會怎麼查你們的。即使查到了,我們也只是順道買些鹹魚回來,他們也不能把你怎麼著啊。”
桑田有些心動了,是啊,就是抓到了也不能把自己怎麼著啊。這一車也能拉個八百斤的,一百車就是八萬斤了。從裡面鼓搗出三、四萬斤鹽來,一斤賺八十錢,一趟就能掙上三百萬錢。就是桑記綢緞鋪好幾年也可能賺不到這麼多錢的。“我只負責運過來,賣由你負責?”
陸曉輝道:“完全可以。我現在也有幾個小嘍羅在跟著我乾的。銷路一點也不成問題。如果幹大了,我們可以在下面各個縣也找到人賣我們的鹹魚。將來做大了,還可以賣到其它郡去。”
桑田問道:“那賺的錢怎麼分?”
陸曉輝道:“你三成,我三成,剩下的四成得讓賣鹹魚的兄弟們掙。你看怎麼樣?”
桑田道:“不行。這鹹魚的錢是我掏的,過路的傳也是我的,車隊的開支都是我的,還要擔這麼大的風險,只能拿三成我不幹。”
陸曉輝道:“那好,我讓一成出來,你四成,我二成,剩下的四成還是給下面的兄弟們掙。這一回行了吧?”
桑田撓了下腦袋,“行,下個月,我就要去齊地拉貨,你跟我一塊去。我先試一趟,看看情況怎麼樣。”
陸曉輝道:“行,那我們就這樣說好了。到時候,我先過去收集鹹魚,負責將鹹魚送到指定的地點。你帶著車隊跟錢過來收貨就行了。”
齊國在周朝的時候,剛開始只是一個小國。而且地理環境很偏僻,交通又不發達,經濟也不好,在他的東面還有商朝的夷人威脅著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是姜太公呂公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呂公走遍了齊國各地,深入調查,終於找到了齊國在經濟上的優勢那就是因為鄰海,鹽多,魚也多。
不過,由於交通不發達,齊國的這些東西卻賣不出去。因此,呂公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發出了自己的第一道國策要想富,先修路。他自己還親自帶著軍隊開始修路。經過全國軍民幾年的艱苦奮鬥,齊國修通了到其它諸侯國可以通馬車的大路。
從此,齊國的鹽和魚源源不斷地運送到西周的各處,齊國也因此成為經濟上的強國。
到了漢朝的時候,齊國北部沿海更是著名的鹽業生產基地,有青州貢鹽、北海之鹽、渠展之鹽等齊國名鹽了。
西漢初年,因循秦制未改,允許私人經營鹽業,國家徵稅,稅入歸主管皇室財政的少府;但諸侯王國以經營鹽業自富,收入不歸中央。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採用御史大夫張湯建議,籠羅天下鹽鐵之利歸朝廷,在各地設定國家的鹽鐵機構,任命從前以經營鹽鐵致富的人為吏;將原由豪富佔有的產鹽灘灶收歸國家,由官府直接組織鹽業的生產、轉輸與銷售,並不藉手商販。官自煮鹽,官自賣鹽,產、運、銷三項完全官營。本來三錢一斤的鹽,一下子就提高到了一百一二十錢一斤了。
鹽貴了,朝廷的稅收也多了,但好多的老百姓也買不起鹽了。直接影響到了齊地產鹽區老百姓的收益,眼看著坐在鹽山上卻有時連飯也吃不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想出了各種辦法。
賣鹹魚就是其中的一招。其實賣的不是魚,主要是鹽。把魚放到鹽裡醃,能沾多少鹽就沾多少鹽,真的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當地的官府為了搞活經濟,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有的還親自參與到其中謀取私利。
所以,在渤海之濱,要找到鹹魚不是問題,主要是如何透過關卡運回太原郡去。
喜歡大漢好男兒請大家收藏:()大漢好男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