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佛道殊途義歸處(1)(第1/2頁)
章節報錯
“韓昌,你乃我朝文武狀元,是遼國駙馬,又列先鋒將軍,以你的資歷,照理說如今地位可當一軍主帥,可為何你至今還是我手下一員猛將?”
“屬下無能,有愧大人。”
“不是你無能,是你運氣不好。你隨我討伐宋朝,屢立戰功,卻在最關鍵戰役沒有做好,才使得外人說你難堪大任,你可知道是誰?”
“楊家將凌楚瑜!”
韓昌回憶出發前耶律休哥的對話,二擒宋帝未果,兩狼山讓六郎逃脫,都是由他統兵,最後功虧一簣。而造成這一切的正是凌楚瑜。
此次潛入宋境,休哥交代的兩件事也沒辦成,而罪魁禍首,又是凌楚瑜。
這個人似乎是自己天敵一般存在。
韓昌迅速將人馬集結列陣,與敵人做殊死搏鬥,然而形勢對他極為不利。
他並非沒有防備,山下五里外已經佈下探子,隨時監控。還在五臺山下也安排人手,有任何風吹草動,馬上能做出反應。可是凌楚瑜竟能無聲無息殺到山上,這讓韓昌毫無防備。
其實並非凌楚瑜有飛天遁地之能,而是因為山下潛伏的遼兵探子故作自大,鬆懈放肆,瞧見一戶農家後,趁著韓昌攻山時擅離職守,殺了男戶主,將女戶主玷汙後,一把火燒了乾淨。他們禽獸所為被趕來的凌楚瑜碰上,沒來得報信就被一一殺死。
至於五臺山下的遼兵,就更加容易收拾。四郎楊貴做了內應,帶著凌楚瑜將這些人悄悄擊破,就直奔清涼寺而來。
韓昌沒了眼睛,即便是他指揮得當,遼兵勇猛,一時間也難以抵擋,只得下令弓箭齊射,遲緩援兵鋒芒,後軍列陣,以拒清涼寺武僧。
眾武僧見有援兵,士氣高漲,又因遼兵轉攻為守,無爭帶領數十名高手衝入其中。本來遼兵平日訓練有素,可長官多數被殺,無人指揮,無奈遼將只好越級指揮,略顯慌亂,陣型難以立足,被逼迫後退。
韓昌親自指揮前軍,以照壁為界,列陣以拒。凌楚瑜兵分兩路,一路是吳犀帶領的蒼黎軍,正面與之抗衡;另一路則是以凌楚瑜、聞人清為首的太行山好漢,他們作戰戰力雖不及,可武功高強,隨凌楚瑜高高越過照壁,從天而降,殺了過來。
兩路人馬之所以能齊心協力,遵從指揮,還得是凌楚瑜在山下殺敵立威開始。孫子兵法有云:“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他心知這些人心高氣傲,若不事先降服,在兩軍相鬥時難以服從安排,造成無可挽救損失,故而上山前申飭手下,整頓軍威,以便指揮。
遼兵軍紀嚴明,被夾擊仍固守成規。可隨著無爭帶領的武僧將後軍逼退,進一步壓縮遼兵活動空間,使得近千人部隊被困在兩進院落之內,根本施展不開。韓昌急忙下令推到寺牆,從兩側殺出,可凌楚瑜早就安排強弓守住兩翼,一旦有遼兵翻牆或是推到土牆,當即射殺。
韓昌見大勢已去,仰天長嘆,罵聲咧咧,下令集中兵力從正面突圍。遼兵心知身處敵國境內,沒有援兵,便拼死一搏,騎兵發瘋般衝殺,前排倒下,後排也顧不得他們是死是活,踏著他們身體繼續向前衝,一時間大多遼兵竟是被自己人踩踏而亡。
僅僅兩刻鐘後,遼兵以傷亡半數的代價衝出包圍,朝山下而去。而這恰恰中了凌楚瑜設下的圈套。所為“圍師必闕”,若真的拼命圍堵,凌楚瑜自信能一口吃掉他們,但敵人定會背水一戰,自己傷亡定會慘重,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然而留出一個逃生之口,敵人就只會發瘋逃命,一昧捱打,毫無鬥志還手。
待衝出重圍後,早就準備好的蒼黎軍當即追殺,一直追出五臺山範圍後方歸。遼兵在韓昌帶領下只顧逃命,只剩百餘騎,而仇東時和上官飛也只剩下數十名手下,灰溜溜朝雁門關逃走。
解除危機後,凌楚瑜帶領蒼黎軍和太行山好漢山下駐紮休息,以免這些粗莽好漢衝撞佛門聖地。無德也吩咐眾僧清理現場,傷著療傷,死者火化,並誦經超度。
是夜,凌楚瑜與眾人在山下開懷暢飲,酒是大家籌錢買的,肉則是從山林裡打來,一同慶功,祝賀大捷。
翌日,凌楚瑜隻身上山,前去賠罪。清涼寺乃佛門聖地,昨日為庇佑五郎,眾僧殊死拼殺,幾乎遭滅頂之災,他心中過意不去。
待到寺前,一切恢復如初,莊嚴肅穆的誦經聲傳來,很難想象作日這裡發生一場血戰。門前一小僧對他說道:“凌施主,方丈說了,若施主是前來謝罪,大可不必,自行……滾蛋……就是,無爭和尚已是我佛門中人,往後一切,自有佛祖保佑。”
凌楚瑜明白無德之意,是讓他不要自責,遼兵若敢再來,清涼寺仍就浴血殺敵,護寺護法。
他朝那小僧深深一躬,道:“請師傅待我轉述方丈,若有難處,知會一聲,凌楚瑜定義不容辭。”說罷便轉身入寺,朝羅漢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