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跪地磕頭恩情重(2)(第1/2頁)
章節報錯
凌楚瑜神情恍惚,任由小黑將他馱著,緩緩而行。突然後面蹄聲急來,回頭只見一人向他招手,正是趙德。
遼兵退後,無德就跟他說可以自行下山了。趙德自然喜不自禁,對他拜了又拜,其間更多的是感激指點武功的恩情,隨後拜別無爭,便下了山。
“凌楚瑜,你走了也不知會我一聲,太不夠意思了。”趙德頗有埋怨道。
凌楚瑜道:“你自己有腿,幹嘛要叫你。”
如今趙德身手不凡,已非往昔,他一人踏足江湖,自是不用擔心。若跟了自己,反倒是危險重重。
趙德與他並排而行,說道:“你要去京城?”凌楚瑜點頭道:“得讓楊家知道四郎和五郎活著的訊息。”
佘賽花年事已高,喪父喪子之痛,定然難以承受。若她知曉還有三個兒子活著,興許會高興。
趙德嘆氣道:“不知道我爹接到兵部喪報會怎麼想,會不會後悔買官讓我入伍。”
凌楚瑜道:“趙德,伯父既然能讓你參軍,自然是想你報效國家。男兒馬革裹屍,總好過渾渾噩噩,伯父當以你為榮。”
趙德卻自豪不起來,道:“咱們前線拼命,換來的又是什麼?我已不打算再從軍了,聽說你現在是什麼教主,等見過我爹後,我加入你們怎麼樣?”
凌楚瑜一怔,奇道:“你想加入蒼雲教?你好好一個富家子弟,為何要入江湖。再說了,我教現在四處樹敵,可不太平。若你想加入其他正道門派,我倒是有些辦法。”
趙德鄙視道:“看把你能的,自己都自身難保,還介紹我去名門正派。我都打聽了,你們雖和武林格格不入,可若國家有難,也是義不容辭。我對朝廷是失望了,但遼狗殺我同袍,這個仇不能就這樣算了,所以我想加入你們,既不用理會朝廷的恩恩怨怨,又能殺遼狗,豈不一舉兩得。”
蒼雲教雖有義舉,但都是每逢外敵入侵,國危民困,才下山濟世救民,並非好戰之徒,更多時候是修身養性。只是高時和仇東時這兩任教主將蒼雲引至歧途,欲要和天下英雄爭鋒。
凌楚瑜拗不過他,心想他定是受挫才一意孤行。蒼雲教素日裡較為清苦,除了不禁酒肉,跟和尚無疑,便答應了下來,想著等趙德自己待膩了,自然會離開。
兩人結伴過了滹沱河後,趙德要回老家拜見雙親,而後再上蒼雲山。凌楚瑜則要進京,兩人就此分道揚鑣。
從五臺山到京城路程並不遠,而沿途均路過北方重鎮。宋遼大戰剛過,兩國邊境極為敏感,生怕對手互派細作,故而盤查尤為嚴格。
為了避開潘仁美的地盤,凌楚瑜從正定鎮石家莊)南下,直奔京城。沿途城郭破損,良田荒廢,士卒懶惰,百姓窮苦居多,方知戰爭帶來的後遺症,嘆息不已。
對遼作戰不可謂不對,但趙光義操之過急,第一次北伐已經顯露宋朝一統後的國力匱乏,雖幾年發展,稍有恢復,可在沒有足夠了解敵國和充分準備的前提下,二次北伐,導致慘敗,將國力掏空,一時間難以恢復,不得不轉為守勢。
好在宋朝仍有良將,能扼守城池,堪堪可守。遼國多騎兵,又不擅攻城,只能如往常一樣以小股騎兵襲擾,即便是奪取一些小城,也自當摒棄,這才讓大宋喘過氣。也正因如此,耶律休哥才千方百計結交蒼雲教,想利用它的勢力為內應,可步步蠶食,達到一統中原之夢。
如今仇東時已失去教主之位,耶律休哥的陰謀告破,本是大喜,可他定不甘心,定會讓上官家助仇東時奪回教主之位,這也是凌楚瑜隻身前來京城的緣由,要打聽一下上官家下一步計劃,提前做好防範。
越接近京城,城鎮也越加繁華,似乎不受戰事影響,一片繁榮景象。凌楚瑜此時不知心頭是喜是悲,是喜大宋百姓恢復繁榮,還是悲他們不懂邊境戰爭之苦。他輕聲一嘆,沒有多停留一刻,疾馳而去。
開封府位中原腹地,黃河下游南岸之濱,土地平攤,沃野千里,農耕興旺,四通八達,經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在此建都,人口密集,商業繁榮,也造就了京城繁華。
若天下太平,這裡建都未嘗不可。但如今燕雲在遼國手中,中原門戶開啟,成了它口中的肥肉,倘若騎兵南下,開封無險可守,仍有遼國戰馬賓士。到時候國都只能遷移。國之命脈若移,民心定然大亂。
曾經太祖皇帝眼見如此,提議遷都洛陽,是言“拒山河之險而去冗興兵”,想以洛陽的山峰為塞,以河水為池,形勢險固,易守難攻。但是當時百官無人支援,因為多年征戰致使洛陽破敗,重建會勞民傷財,故而在其弟、如今皇帝趙光義的勸說下,放棄遷都。
凌楚瑜對京城並不陌生,只因為之前不曾涉朝局,故而沒有留心。可現在以軍事戰略的眼光來看,開封雖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無山川之險,四戰之地,形勢渙散,不利於守,只適合初期發展,若想長久之計,還得以洛陽或長安為都城為上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為了彌補地利不足,開封府多年來不斷完善,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城內建築規整,道路寬闊,易守難攻。饒是如此,周圍無險可守,若敵兵來犯,將城包圍,就像旺洋中一小島,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