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三年三月,趙光義駕崩,其子趙恆登基為帝。次年,耶律休哥因三年前箭傷發作,因病去世。

二人近二十載的金戈鐵馬、恩怨糾葛,也隨之離去。

遼國失了元帥,卻沒有放鬆對宋朝的襲擾。自趙恆登基後,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楊景等將領積極抵抗,但遼國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巨大壓力。

凌楚瑜本想親領蒼黎軍下山,一舉殲滅這些小股人馬。但宰相寇準卻極力反對,因先帝趙光義曾留書信告之趙恆,要提防蒼雲教,若此時出山,唯恐引來猜忌。凌楚瑜無奈,便將自己多年駐防戰法傳授三軍,希望能略盡綿力。但宋軍多有懈怠,結果自然差強人意。

遼國蕭太后沒了耶律休哥等宗親武將掣肘,治理內政,勵精圖治,穩定民生,擴充軍力,準備對宋朝發動戰爭,一舉攻破中原。而宋帝趙恆重用賢臣,極力恢復民生,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國力也漸漸增強。

宋景德元年正月,李繼遷去世,李德明在李繼遷靈前嗣夏王位。宋遼兩國都想爭取這個盟友,各派使臣前去招降。

李德明繼承李繼遷“附遼和宋”的戰略,接受遼帝耶律隆緒冊封的西平王,同時派遣牙將王旻奉表前去宋朝東京表示歸順,兩頭討好。自己全力向河西發展。

同年秋,遼國見時機成熟,蕭太后與遼帝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為名,親率二十萬大軍深入宋境。元帥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威脅北宋的都城東京汴梁。

烽火傳來,宋廷朝野震動,宋帝趙恆畏懼,欲遷都南逃。朝中大臣也紛紛附和,有主張遷都升州今南京),以長江為屏,可抵禦遼國。有主張遷都益州,那裡蜀道難行,可拒敵百萬。

此時宰相寇準極力反對南遷,並主張宋帝應學其父輩,御駕親征,方可抵禦強敵。

十一月,趙恆從京城出發奔赴澶州前線。此時宋軍接連受挫,損兵折將無數,趙恆畏懼又想退兵,寇準極力將其安撫,才勉強穩住軍心。

遼國大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其囂張氣焰讓人生恨。就在此時,澶州城門大開,一人一騎殺出,頃刻間便將蕭撻凜親兵盡數殺死。蕭撻凜倉皇而逃,被那人追殺至遼營才撿回性命。

次日,蕭撻凜為報此仇,下令三面包圍澶州,猛烈攻城。但就在此時,宋軍以改良後的八牛床子駑,射殺千步外蕭撻凜,遼國士氣受挫,戰局也朝著宋朝這般逆轉。

趙恆得知捷報後大喜,便要嘉獎射殺敵將功臣。一番打聽後才知,這人名為凌楚瑜,乃蒼雲教教主。這讓塵封在趙恆心頭許久的念頭又重新燃起。

由於兩國戰爭陷入膠著,久戰不利,蕭太后便在降將王繼忠的勸說下,派遣使臣前去講和,罷兵息戰。宋帝趙恆早有此心,便派使臣前去議和。

宰相寇準得知訊息,上書死諫:“遼已是強弩之末,此時議和,前功盡棄。”而趙恆不聽,執意議和。

此時在邊境作戰連捷的楊景也上書:“遼國已是兵困馬乏,應趁得勝之機,出兵北上,微臣再出師敵軍後方,兩面包抄,可收復燕雲十六州。”

但趙恆一來畏懼如虎,二來寇準和楊景與凌楚瑜關係匪淺,心生猜忌,便駁回他們奏請,執意講和。寇準無奈,但出使遼國議和之人,他極力推舉凌楚瑜。

趙恆聽罷大怒,心想一個江湖之人又豈能擔此大任。他對凌楚瑜是猜忌愈來愈深,便心生一計,同意讓凌楚瑜出使議和,但在每年歲幣上,不能超過百萬之數。

聽聞此事後的凌楚瑜是心灰意冷,但為了兩國百姓,只好奉命前往。當他面見遼國君臣,自報姓名後,遼廷無不震驚,萬都沒有想到宋朝會派他出使。

其實這是趙恆的歹毒計策,他知凌楚瑜和遼國多有仇怨,派他出使,就是借刀殺人。可惜他的如意算盤沒有打響。此時的遼國士氣低落,已是外強中乾,急於求和,又聽議和使者是讓契丹舉國聞風喪膽的飛將軍、一箭將戰神耶律休哥射落馬下的凌楚瑜,早就思緒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