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五臺山慈悲心(1)(第1/2頁)
章節報錯
出了八寶金殿,楊繼業一一拜謝八王爺和左丞相的相救之恩,此番死裡逃生,當真慶幸。
回家途中,楊希的心是忐忑不安,想道歉又怕父親責備,就一言不發,默默跟在身後。
走了一陣,楊繼業忽停,嚴厲道:“七郎!”楊希心咯噔一下,耷拉著臉道:“爹……”他剛才在金殿上,酒氣被嚇得乾乾淨淨,如今後背還是溼淋淋的。
楊繼業道:“七郎,你違命打擂,殺了潘豹,本是罪不可赦。但八王爺和左丞相等人為我楊家求情,才免得一死,他們的情我們得感恩在心。”
楊希以為父親要大發雷霆,一聽是這事,粗眉一揚,道:“孩兒知道了。”楊繼業道:“你打死潘豹,於情於理,都要去祭拜。明兒你跟我去潘府磕頭。”楊希心想:“人都死了,磕頭有什麼用。而且潘豹打死的人,誰又給他們磕頭。”他又怕父親發怒,遵命道:“是。”
楊繼業嘆了口氣,道:“七郎,你雖犯了大罪,不過今日在金殿上說的話,倒是救了我們父子三人的性命。”一聽父親誇他,登時一樂,道:“爹,那是楚瑜教我說的。潘仁美想讓他兒子獨立軍功,不讓我們打擂,嘿嘿,這叫做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楊繼業恍然,他自己的兒子他最清楚不過,七郎衝動魯莽,豈會有如此急智口才,朝凌楚瑜道:“楚瑜,那八王爺那邊也是你報的信?”凌楚瑜搖頭道:“這是六郎和我不謀而合。”楊繼業頷首道:“果然機智過人。”
原來三人被禁軍帶走時,凌楚瑜急忙對楊景說了一句“潘為殺希,街殺百姓。”旁人聽了或許不明真意,而楊希聰明,便知道要救父親兄弟,就以此為由,而八王爺是當今能讓皇上敬畏之人,這才急忙找來救兵。
三人回了楊府,佘太君早就帶著兒子女兒和幾位嫂子們在門口等待,但見三人平安歸來,是喜極而泣。
楊繼業將金殿上的事一說,楊家人均是憂喜參半,不知是喜極而泣,還是悲中生淚。佘賽花不愧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正色道:“皇上能赦免我們楊家,已經最大恩德了。區區暫別,不足掛齒。”她厲聲對女兒和媳婦們道:“別哭了,在大街上這般,成何體統。府上男眷今天收拾東西,兩日後隨令公前往雄州。女眷和我老太婆留守京城。”說罷轉身回了府。令公和孩子們看著她沒落的背影,心頭酸楚,紛紛各自回房收拾,跟女眷一一告別。
翌日,楊繼業帶著七郎前去潘府祭拜,吃了閉門羹,兩人就在門外了磕頭,算是祭奠了。回到府中,皇上的任命書也下達,楊繼業領著這沉重的聖旨,天一亮就帶著八個兒子和府上男丁,前往雄州。
出了開封,楊繼業叫來大郎,讓他帶著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和男丁先去雄縣,整頓軍務,他自帶著六郎、七郎和凌楚瑜前往五臺山進香,保佑楊家能順利渡過此劫。
出了京城,一路北上,過邯鄲、邢臺、陽泉,數十天才抵達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宋遼兩國邊境,因是佛教聖地,故而沒有經受戰火摧殘。山上有清涼、文殊、捨身、靈應、觀音五座山峰,大小廟宇二三十座,上山進香之人亦絡繹不絕。
楊家父子來到五臺山下,遠遠望去,只見山形峻峭,峰巒重疊,森林茂密,風景極為秀麗。不僅風景獨特,這裡的寺廟和高塔也是一番奇景。
楊希手掌抵在額下,向遠望去,之見一座高塔林立,細數下大叫道:“這塔有七層,可不比京城開寶寺那座在建的十三層寶塔。”楊繼業道:“此塔名為應身大士塔。看到每層之見突出的簷角了嗎?下面飾有兩層菱角牙子。據說隋文帝楊堅和他的母親出遊印度,帶回佛牙一枚。來到這五臺,見這裡山清水秀,便於參禪誦經,就在此建塔。據說塔下埋著佛祖牙齒舍利。”楊希奇道:“這牙有這麼神奇嗎?”楊景笑道:“七弟,這只是以此佛牙為特色而建造的佛塔,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楊希雖也讀書,但都是水過鴨背,左耳進右耳出,對於這次文縐縐的詞不是很懂,一聽就頭暈,道:“爹,那我們是去這塔進香嗎?”楊繼業笑道:“為父年輕時,曾在這裡遇到一個得道高僧,相談甚歡,視為知己。我臨行前他曾預言我五十四歲時會有大難。”
幾人來了興趣,楊希歪著頭數了數,道:“爹,您今年不剛好五十四歲嗎?”楊景一聽,道:“難怪爹要來五臺山進香,原因在此。”
楊繼業道:“不錯。當時你爹我是年輕氣盛,自然不信這等虛無妄斷之言,如今想來,這世上的事難以預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可不敬啊。”
凌楚瑜笑道:“義父,經過七郎這件事情之後,您倒是有些敬神畏明瞭。”楊繼業卻笑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楊繼業做事只為問心無愧,上不愧於良心,下不愧於君民,此生足以。”他踏入五臺山後,心情大好,朗聲道:“孩兒們,隨為父去清涼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