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京中立擂爭先鋒(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日上朝,趙光義高坐龍椅,神色自若,文武大臣兩廂站立,左邊是八王趙德芳一干武將,右邊是國丈潘仁美一班文臣,涇渭分明。
這次朝會於往不同,宋皇帝趙光義先詢問國庫糧草,募兵情況。群臣聞之皆是一驚,因為上次這般上朝詢問軍資,是北伐幽州之時。
“這是賀愛卿的奏本,上言如今遼國蕭氏掌權,主少國疑,寵信佞臣,兵不戀戰,正是我大宋收服失地的絕佳機會。”他頓了頓,虎目掃視文武全臣,但見個個低頭不語,續道:“如此大事,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語畢,大臣們你看我,我瞧你,都不敢應答。他們心裡清楚,皇上是要決心收服燕雲十六州,賀令圖這本奏無疑是俘獲皇帝的心,他們誰都不敢多言。
一身金光龍袍的趙光義一瞥眉,心想素日裡要說出戰遼國,這兩幫人定要打起來,為何今日議事,卻沉默不語,有些不快,又重複了一遍。
“皇上!”此時有邊為首的潘仁美道:“遼國一向狡詐,又窮兵黷武,早晚自掘墳墓。眼下我大宋剛剛緩過一口氣,正當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到時候兵鋒所向,遼國豈不俯首稱臣。”
潘仁美心知,皇帝已問了兩遍,若再不回答,豈不是得罪天子。八王趙德芳也知道,附和道:“皇上,自瓦橋關擊退遼軍後,遼帝耶律賢病故,其子耶律隆緒繼位,實為傀儡,不足為懼。但其兵將仍勇,精銳之師尚在,仍不可小覷。”
當年瓦橋關,趙光義率軍未至而遼軍撤退,以為是對手懼怕,竟揚言瓦橋關一戰是成功擊退並重創遼軍,將“勝利”攬入手中,實際情況卻不盡然。
趙光義一怔,眼下這文武全臣都不贊成出兵,這可就有些棘手。不得不說,賀令圖這奏本,深得他心思。燕雲始終乃他心頭之大事,一日不得,其功德終不能比肩其兄趙匡胤,群臣又如何服他。耶律賢已死有四年,大宋這些年來招兵買馬,發展民生,已漸漸恢復國力,他心中的宏願又悄悄萌生。
“諸位愛卿,近年來我朝與遼多有戰爭,勝多敗少,滿城、雁門兩役,更是以少勝多的大捷。如今遼國乃區區一女人掌權,內外皆憂,如今反而卻不敢用兵,這不是讓天下人恥笑嗎?”他語氣不容置否,透著威嚴,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是命令。
此時有人移出一步,躬身朗聲道:“聖上,我大宋剛一統中原,百廢待興,又有強敵環伺,實在不宜用兵。”
趙光義抬眼一瞧,此人乃參知政事李至,他從小就沉靜好學,文采斐然,眼光獨到。雍熙年初,趙光義欲親征范陽,為後圖幽州打下基石,而李至卻認為幽州是敵人的右臂,對方必定加強防禦。如今邊境糧倉不充實,而且范陽地勢平坦,若想攻城,需要靠投石機,可山地較遠,器械石料短缺,不宜冒進,需積蓄銳氣,以待時機。京城是天下根本,皇上需守護宗廟,以慰藉億萬百姓仰望,才是上策。若皇上執意親征,大名府乃河朔咽喉,可御駕暫住,以壯軍威。若皇上親率大軍遠征,北有契丹強敵,南有中原威脅,那些曳裾斷殃者,自己雖不成器,但在這兩類人後也感到恥辱。
趙光義聽罷,覺得有理,便提拔他入秘術監,加給事中。
“李愛卿所言不查。”趙光義道:“當年朕欲親征,愛卿曾言需待時機,養精蓄銳。如今賀令圖上表,遼國如今朝局不穩,我軍有精兵糧足,朕以為,收復燕雲失地,就在此時。”
李至跪地磕頭,顫顫巍巍道:“皇上,遼國內政如何,尚未查清,豈能偏信一人之言。況且我軍軍需不足,糧草器械缺乏,若不能速戰速決,唯恐重蹈高梁河之覆轍。”
此言一出,群臣皆是震驚。李至提及高梁河,無疑是指責當初趙光義的決策失誤。這普天之下哪有當眾指責皇上過失的。
趙光義聽罷臉色一沉,一拍案桌,還沒等他說“放肆”,群臣已然齊刷刷跪下。這一幕倒是讓趙光義手足無措,責也不是,罵也不是。
“八王爺,你向來主張抵禦遼軍,這次怎麼看?”
趙德芳乃先皇趙匡胤之子,地位非比尋常,有先斬後奏的打王金鐧,可上打昏君,下打讒臣,趙光義都得禮讓三分,他跪拜道:“皇上,恕臣直言,如今兩國邊境太平,只因雙方兵力相當,故而遼國不敢侵犯。我軍遠征,勞師動眾,而遼國以逸待勞,乃兵家大忌,此時北伐,非上策。”
趙光義一聽,不動聲色,只是略做思量地“唔”了一聲。
“皇上!”此時身著紅色蟒袍的潘仁美邁出一步,雙手一躬,道:“為臣覺得可行!”
剛見潘仁美說話時,趙光義已是有些不滿,因為這個國丈一直主張與遼和談,化解兩國矛盾,著力於國內發展,但聽他贊成,趙光義頗為意外,嘶了一聲,錯愕道:“潘愛卿贊成此次出兵?”
這可是奇哉怪也,今兒朝上這潘仁美和趙德芳是互換身份了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潘仁美朗聲道:“皇上,若如賀令圖所言,遼國如今被外戚把持,定然內部不合,此時不出兵,更待何時。”他這話一出,下邊的文臣紛紛贊同附議。
“好!”趙光義拍案而起,道:“朕就是此意。”
“皇上,萬萬不可!”李至急忙勸阻道:“皇上,雖然耶律賢已死,但尚有精兵十五萬,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沙等良將尤在,不可冒進。”
趙光義被他澆了一頭涼水,淡淡道:“愛卿不知,如今蕭太后提拔親信,這些宗親已被分權,又如何能敵我大宋之師。滿城之戰的那個草包韓匡嗣,便是如此。”
李至道:“皇上,這些唯恐都是遼國故意散播的謠言,萬萬不可親信。再有我軍長途跋涉,糧草器械供應尚有問題,若糧草不繼,豈不是遺禍三軍。”
“大膽!這幾年朕屯田養兵,收效頗豐。而今你敢說糧草不繼,未戰而亂我軍心,若再復言,定嚴懲不貸。”趙光義掃視群臣,道:“朕決意趁此良機,出兵收復燕雲。再有異議,如同此案。”說罷拔出一旁的金劍,揮臂一掃,削去一角。
李至此時是無可奈何,只得偷偷扭頭,朝八王趙德芳看去。這八王爺有金鐧,直諫無罪。但趙德芳朝他微微搖頭,似在說無能為力,又似在說不要輕舉妄動。
大殿上鴉雀無聲,趙光義道:“既然決意出兵北伐,得有良將掛帥,不知哪位愛卿肯為先鋒大將,為朕分憂?”
群臣面面相覷,均不敢應。絕非不敢出戰,而是深知趙光義此戰要必勝,而遼國絕非弱國,誰心裡都沒底,故而不敢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