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業將偷襲之計說了以後,眾人皆反對。

楊泰道:“爹,偷襲之計兇險萬分,萬萬不能去。倘若潘仁美大軍不來,豈不是凶多吉少?”

他認為偷襲遼軍主帥太過冒險,而且帥帳外定是有重兵把守,豈會輕易成功。屆時潘仁美大軍若不來,整個楊家軍都會全軍覆沒。

而楊永卻道:“爹,讓孩兒跟您去。區區遼軍帥帳,取之何難。”楊泰白了他一眼,道:“二弟,你就別在這裡瞎攪局了。”

楊繼業道:“我兒無須擔心,我自有分寸。倒是你們,我尚放心不下。眼下我帶走一千精銳偷襲遼軍後方,關內只剩不足三千守軍,你們定要頂住壓力。”

此時,忽然有士卒來報,遼軍先鋒已經兵臨東門關口外,欲強攻雁門關。楊永一聽,露出譏笑道:“五千兵馬就想攻我雁門關,太狂妄了吧。我前去禦敵。”

“且慢!”凌楚瑜道:“令公,遼軍先鋒大將乃李重誨,此人絕非魯莽無知之輩,我料想他定是想以五千兵馬試探我軍虛實,戰力情況,並不是有心強攻。”楊繼業點頭道:“不錯。傳令下去,節節抗擊,務必要減少傷亡。”

眾將登上城樓,只見城下五千兵馬,被東西兩側山峰壓縮,如一條黑蛇壓了過來。旌旗招展,步伐齊整,一瞧便是軍紀嚴明的精銳之師。

大軍中部,上書“李”字大纛旗迎風飄揚,一名威風八面的將領右臂高舉,大軍頓時停步不前,除了馬嘶之聲,竟與半點嘈雜之音。楊繼業不禁嘆道:“虎狼之師。”當即下令,沒有他的允許,不準出關。

楊泰目測城關下的遼軍,送了口氣道:“敵人離我雁門關尚有一箭之遠,看來他們並不想即可攻城。”話音剛落,只見前排遼軍挽弓搭箭,在先鋒大將李重誨的指揮下,一波箭雨壓了過來。楊泰萬萬沒想到,遼軍的射程已超過百步之外,急忙喝道:“隱蔽,隱蔽。”

楊家軍也是身經百戰之軍,不慌不忙地奪在城牆後。只聽得嗖搜箭聲從頭而過,釘在城樓門窗外,入木三分,可見弓弩之強。

楊繼業從城牆垛口看去,只見上百遼軍在箭雨的掩護下,手持雲梯衝了過來,欲強登城樓。這裡地形狹窄,大軍無法展開,只能手持數十架雲梯,從東門強攻。

遼軍一言不合就發動突襲,惹得楊家軍是怒不可遏,楊泰急忙道:“大夥別急,遼軍弓箭射程遠,待他們再近十步,再行反擊。”他一邊說,一邊從垛口觀察遼軍,嘴裡念念道:“五、四、三、二、一,放箭!”

軍令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傳開,竟比那尖銳的號角聲還要響亮,放佛驚雷在山谷間炸開,躲在城頭垛口下的楊家軍齊刷刷冒出半個身位,拉滿弓弦,嗖搜之聲不絕於耳,竟猶如千萬道寒光呼嘯而過,城頭下慘叫聲此起彼伏。

遼軍本想以強弓壓制,讓將士搭好雲梯,但萬萬沒想到城頭宋軍的反擊竟也是如此雷霆之勢,上前的百餘名搭架雲梯的遼兵盡數折在城牆之下。遼兵們憤憤大怒,在一名將領的指揮下,又有百餘名遼兵猛衝上前,拾起雲梯,在箭雨的掩護下衝向城門。

楊家軍深知自家弓箭射程不及遼軍,便只射衝上前來的遼軍,雙方箭矢彼此往來,如大鳥來回穿梭,一刻鐘後,城門下便堆積了五百具遼兵屍體,而楊家軍依仗城牆,傷亡甚小。

先鋒大將李重誨見勢不妙,急忙下令停止進攻,親自上前檢視,只見那蜿蜒的城牆上,一張張視死如歸的臉,眼神堅定,竟比那城牆還讓人難以攻克。再低頭驗看屍體,中箭者均是被一箭釘在咽喉處,他額頭冷汗如雨,不禁讚道:“楊家軍,果真名不虛傳。”

攻勢不利,李重誨不得不收兵,暫作思量。他此番是受大同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之命,先以五千精兵,以迅雷之勢猛攻雁門關。這蕭咄李乃當今皇后蕭皇后之人,平日是借其勢,狐假虎威,此番遼帝派他輔佐,就是為了讓他不要情敵冒進。但蕭咄李卻狂妄自大,曾言“區區雁門關,又何須十萬精兵?”故而派遣李重誨以五千精兵,奪取雁門關。

李重誨深知區區五千兵馬,哪能攻下這由楊繼業親自帶兵駐守的雁門關,但軍令在身,不得而為之。但他從不報僥倖心理,心想若能攻下外城城郭,蕭咄李那邊也好交代。便急忙召幾名大將商議對策。

定下計策後,李重誨連忙發兩道軍令,一千精銳身背飛鉤,左手盾牌,右手彎刀,準備搶攻城樓。剩餘士兵分成三隊,個個挽弓瞄準牆頭,以此射箭,一旦發現楊家軍有人露出牆頭,一概射殺。

楊家軍躲在牆後,但見遼軍攻來,正要反擊,剛露出半個頭來的楊家軍便被遼軍無情箭雨給逼退回去。這次遼軍城下弓箭手分三批,但見人便依次齊射,楊家軍無奈射程不及,竟探不出頭來。楊繼業連忙讓弓箭手轉移到兩側城牆上,分散遼軍火力。

遼軍趁楊家軍火力減弱之際,爬上牆頭,再將飛鉤扣住牆頭,將繩子放下,這樣更有利於遼軍攻城,箭雨驟停,接下來便是城頭的短兵相接。李重誨下令,將人馬撥出一千,攻打城門,其餘人則沿雲梯和飛鎖攀越城樓,兵分兩路,讓兵力本就不足的楊家軍難以兼顧。一時間,被遼兵源源不斷爬上城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楊家軍乃身經百戰之軍,當即便做出決斷,楊泰領五百人固守城門,楊永領五百人清除城頭左邊的遼兵,秦銘和凌楚瑜帶四百本部人馬,清除城頭右邊的遼兵,而令公則親自指揮箭手,射殺正攀沿而上的敵人。

一時間牆頭如螞蟻上樹,蜂擁而至,但又一一被丟出城下。楊永親率的大刀隊極為悍勇,個個光著膀子,大刀所到之處,人頭滾落。而秦銘和凌楚瑜這邊,長槍如林,槍尖所至,遼兵皆被挑下城頭。

李重誨雙眼圓睜,只見剛登上城頭的遼兵轉眼就被丟出,城門固若金湯,而箭手在令公帶領下,後續登牆部隊竟被壓制在牆腰,竟不敢相信這城頭如此難攻。他忽然恍然,本想分散楊家軍兵力,卻沒想到自己也只有五千,聰明反被聰明誤,雙手只覺粘稠,攤開一瞧,掌心竟溼潤,急忙下令鳴金收兵,細點之後,五千兵馬戰死一半,重傷五百,輕傷一千,看到如此傷亡,李重誨雙腳一軟,一頭栽下馬來。

當夜,楊繼業料定李重誨在後軍到來前絕不敢再襲雁門關,便親領一千精銳往西陘而去,為保險起見,讓凌楚瑜隨同。與此同時,為了讓潘仁美增加抗敵之決心,快馬將今日捷報傳至他處,希望他速派兵馬前來相助。

正巧的時,因為遼軍來範,潘仁美親自檢閱邊防,此刻正在原平。他原本想帶走原平五千精兵,卻正巧收到楊繼業加急軍文。但也覺得此法太過冒險,不切實際,本想班師回太原,卻傳來楊家軍的捷報。

潘仁美緊急召見幾員大將和幕僚,商議是否應楊繼業之請,以五千精兵進駐雁門關,前後夾擊遼軍。但商議下來,幾乎所有大將都不同意此舉,認為這是不可能之事,應早早撤兵,固守太原。這太原若丟,中原危矣。

此時潘仁美有一幕僚卻不贊同撤軍,應進兵雁門,固守關隘。此人正是莊煜冰。他雖不得潘仁美青睞,但遼軍壓境,不可小覷,又知他素有謀略,便帶在身邊。

潘仁美俊俏卻威嚴的臉上沒有笑容,多年朝堂的浸潤,讓他喜怒不形於色,淡淡道:“莊先生,若楊繼業偷襲不能成功,豈不是白白斷送我五千將士?”他念及莊煜冰功勞,禮數上卻不曾怠慢。

自從趙光義北伐伊始,他便察覺十年內宋遼定爭鬥不休,果不其然,高粱河後,滿城一戰,到如今的雁門關,都如他所料。但大宋未能在高粱河擊敗遼軍,元氣大傷,只能暫休兵戈,休養民生。而大宋由攻轉守,局勢非常被動。

滿城之戰勝利在於趙光義佈防和用人,加上雙方兵力相差不大。可眼下雁門關卻不一樣,遼國十萬虎狼,而駐守雁門關堪堪四千,而重兵駐守太原也最多五萬。雖潘仁美固守太原的策略不可說不對,可一旦雁門關失守,遼軍便可隨時南下,最重要的是,倘若有朝一日大宋北伐,欲收復燕雲,西北一路大軍就會被遼軍擋在雁門關外。

莊煜冰一生都想收復燕雲,豈會讓雁門關如此重要關隘落入敵人之手,故而想直諫,向潘仁美陳說利弊。但他在潘仁美心中已失信任,任憑他如何上書,都一一冷眼拒之。他也知讓潘仁美派兵增援雁門關是無用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