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海底工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樣的競爭一直持續了半個多月,雙方誰也沒佔到太大的便宜,就在這時,徐家新又提出了要進行海底專案研發的工程。
“與其雙方在一條死路上博弈,我們還不如換一種方式,爭取彎道超車。”徐家新嘆息道。
他哪怕對經商不是很清楚,但也看出雙方出現了疲軟的狀態,半個月來幾乎毫無進展,之前的熱度也逐漸開始衰退。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場競爭到了這裡,就已經算進入了尾聲,真要進入下一個階段,恐怕要等到幾年之後,張遠再次掌握突破性技術了。
“海底專案的研發,實際操作的成本太高,目前想要打破這個領域的瓶頸,實在有些得不償失。”
張遠又怎麼不知道徐家新的想法,想要擊敗秦建與他身後的福力公司,走常規的路線,必須要經過數年的技術更新,可選擇了新的賽道,說不定就能實現反超。
海底工程就是新的賽道。
“我們不需要急於從大專案開始出發,譬如可以從淺海地區開始,建立水下游樂場所,先把經濟基礎給搭建起來,再發展別的產業。”徐家新建議道。
海底隧道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實現,可目前使用率與開發的程度並不算特別高,搭建海底工程,首先就要搭建一個適合生存的生態環境,旅遊就是最好的開端。
大部分三線城市,若有歷史的痕跡,必然會發展成為旅遊城市,吸引大量的遊客。
遊客又會帶動商人發展經濟,建立超市與飯店等服務場所,隨著貿易的增加,再逐漸轉變為輕工業,開始發展城市內部的主要經濟血脈。
“可以。”
張遠思索了一陣後,還是決定試一試,畢竟長期的競爭很難看出結果,前期少量的投資,也可以看一看這種方案是否可行。
“不過,我們不能沿用過去的模式,這個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幾乎沒有了任何的空間,否則也不會被人所放棄。”
海底工程向太空的轉變,也是因為大家看到海底工程的侷限性,對於科研的價值來說,海底工程已經不具備過多的發展空間,而且成本實在太高。
“你的意思是?”徐家新好奇道,他與秦雲志類似,只負責技術的研究,對於商業領域的眼光,甚至連何雪都不如。
“我們需要發展我們手中自有的產品,把它推往海底工程,也可以減少大量的成本。”
張遠的建議,考慮到了三個方面。
首先,隨著競爭的加劇,安格公司內部的產能遠大於外界的需求量,想要提升銷售的數量,只有拓展國際市場,或者是另尋他法。
國際市場中,張遠已經透過王西河進行了測試,可效果並不太理想,福力公司與他的競爭對手,對於張遠的產品打壓更勝於國內,所以因此並未獲得任何進展。
而這次海底工程,正好可以利用上這些配件與技術,也不失為是一種特別的嘗試。
其次,張遠吸收了之前的經驗,海底工程不能脫出現有的軟體與配件的範疇,形成一個獨立的專案,否則又會形成內部自我競爭的情況。
只有三個方面聯合發展,這才能把安格公司的資金運用到極致,確保海底工程失敗後,不至於沒有半點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