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實驗室(第1/2頁)
章節報錯
實驗室的專案,校方在畢業晚會當天,就已經安排落實了下來,為此張遠還特地的派了陳旭過去進行基礎的溝通。
秦雲志的技術水平最強,但是關於業務能力,依然還是陳旭更為出色。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陳旭的狀態明顯改變了許多,工資的大幅攀升,給了他一種才不配位的感覺,於是他不斷的鞏固學習,試圖打磨自身的能力,以免遭到他人的輕視。
十萬的月薪,加上年終的分紅,陳旭的年薪已然穩穩的突破了兩百萬的大關,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僅僅半年的時間,他的薪資就翻了好幾倍,哪怕是他在廣陵機械公司呆了二十幾年,也從來沒有過這麼高的漲幅。
陳旭如履薄冰,生怕有人說他的才能不足這個價錢,對不起張遠的信任,反觀外界的嘲笑與批評,對他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工資不僅是員工生存的方式,也是對員工的一種認可,如果一家企業不給員工漲工資,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員工沒有價值,二是公司沒有價值。
不知從何時開始,加班似乎成了員工應該做的事情,好像不加班就是不努力,不加班就是沒志氣。
這種話當然不可能出於員工之口,顧銘說的一句話,其實也沒錯,當站在了一定的位置,就是一頭豬上去哼哼幾句,都有可能成為至理名言。
張遠走的卻是另外一條路,他之所以不上市,就是為了防止其他投資者的干預,投資就必須要有回報。
當他信任一個人的能力時,就會不斷的給他加工資,稍微有點自強自尊的人,都會對此感到愧疚,從而更加勤奮和努力。
陳旭就是如此,他的技術雖不如秦雲志,這受制於他的年紀,已經無法接受那麼多的新鮮事物,可他在業務上,卻更加拼命。
“這些就是我們目前的需求,請問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陳旭講了整整一天,從生產的角度,以及前期積累的經驗上,他足足準備了上百頁的詳細介紹。
第四代的機器人,講究的是物聯網系統下的機器人生產模式,資料的實時性,資料的視覺化,以及生產的工藝流程設定等諸多關鍵功能。
傳統的製造業,大部分都沒有實時的資料整理,都是透過人工的手段,搭配軟體的輔助,形成前一天的生產資料,再呈批給領導審閱。
相對於精密化加工的行業,這種模式存在極大的弊端,那就是無法控制生產的關鍵因素。
氣溫、溼度、人工操作、裝置的使用頻率、甚至是電壓的穩定性等等,這都有可能影響到最後的產品質量。
例如有的產品,需要在室溫20度的條件下生產,稍微偏差了一度,都有可能影響配件的韌性,這些因素是人為無法準確紀錄的資訊,也不可能專門有人進行時刻紀錄。
萬一出現生產質量問題,連出現問題的原因都找不到,最終只會造成大量的損失。
天啟四代就是為了詳細紀錄這些資料,不僅是為了實時控制生產的環境,也是為了給企業提供一個資料參考,並且最佳化生產工藝的最直觀的資料體現。
哪怕是在座的教授,面對如此詳細的資料時,一時間也無法分析出其中的漏洞。
“雖然這些資料,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證實它的可靠性,但是僅從論文的角度來看,陳總的嚴謹性以及邏輯性,幾乎毫無漏洞,若是換作幾年前,僅這篇文章,就很有可能在某些大型雜誌上刊登,這絕對是經典的模板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