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無論他們現在做些什麼,而黎凡也已經離開了,永遠都不可能在回來了。其實也都是於事無補而已,而且那麼溫柔、善良的他,肯定也不希望她們做出那些事情的報復的。

還記得當時過完暑假大學剛開學的時候,蘇苒苒經常會想起他,想起他們曾經說過要一起上大學,一起周遊整個世界,一起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可是他卻不在了,蘇苒苒有時會忽然感覺到內心深處傳來的痛楚,讓她有些承受不住。

而“z”就是她那在那個時候認識的網友,雖然不能說徹底的消除了那種痛楚,但確實在他的寬慰下,也好轉了許多。

他並沒有說勸解自己想開一點,畢竟人死不能復生,要是那個人天堂有知的話,定不希望看到這副自己傷心難過的樣子。

他從未說過這樣的話,他只是在自己傷心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怎樣能緩解一下,他也沒有告訴非要忘掉那個人,忘掉那種痛苦,只是告訴自己要怎樣將那個人好好的珍藏在心底,好好的儲存著。

仔細算算她也和“z”認識了五六年了,但感覺卻時像認識了十好幾年似的老朋友。那種熟悉感,很少人能比的上。

不知為何蘇苒苒現在忽然很想“z”,真的很想見到他,然後和他好好聊一聊天,就像當年那樣。

“接下來我們一同欣賞12號參賽選手季芳帶來的的公益微電影作品《求學路》。”馬克開口介紹道。

主持人的聲音將蘇苒苒從回憶里拉了回來,她晃了晃自己的腦袋,然後認真的觀看起來大螢幕裡已經播放的微電影作品。

季芳的作品呢,則是有關偏遠農村兒童的艱難求學路。她是以紀錄片的形式,透過講述一個兒童一天的生活,而表現處他們對學習的渴望,有多麼的強大,可以足夠戰勝外界的一切困難。

短片裡小孩子被曬得黑紅的臉龐,因為冬天天氣寒冷手上落下的凍瘡,在去學校讀書時要經過的山地,在看到書本時的那種欣喜,都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這個影片呢,沒有過多的臺詞,只是存粹的記錄,記錄著孩子的一天,只是這樣的記錄卻讓人有些心酸。

在影片放映結束之後呢,馬克將季芳邀請到了舞臺上來,在看到她的時候,他開口問道:“請問,你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題材進行創作呢?”

季芳看著鏡頭,認真的回答道:“因為我想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方面,讓社會大眾在能力範圍之內,多給予他們一些關愛,讓他們的求學路不再那麼的艱難。”

“聽你話的意思,對於這樣的‘求學路’像是很有感觸似的,請問這是為什麼呢?”馬克繼續問道。

季芳點了點頭,道:“因為我的求學路就是這麼的艱難,在影片中小男孩所在地方,就是我的老家。而他上學的路線,就是我曾經上學時要經過的路線。他所經歷過的一切,我也全都經歷過。因此,在進行這個微電影創作的時候,我真的很有感觸。”

馬克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有一絲絲的動容,於是開口道:“也許我們都不曾瞭解過和我們同一土地下竟然還有這樣的一群孩子,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日常學習,對他們來說卻時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我們珍惜現在生活的同時,也可以盡我們的能力去幫助他們,讓他們的求學路不再那麼的艱難。

我口中所說的幫助,不僅僅只是一些金錢方面的,我們同樣可以將我們閱讀過的書籍,又或者是不需要的衣服透過合法渠道送到他們的身邊。讓他們知道在他求學的這條路上他們不是孤單的,還有人在一直陪著他,陪著他一起成長。”

在馬克的話語落下後,臺下的掌聲也都響了起來。蘇苒苒也十分有感觸的點了點頭,決定回家去收集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捐獻給他們。

十二位選手的影片都播放完畢了,接下來的時間就要到了評委打分的時間了。

在經過一番討論,評委們也都已經打分成功了,將自己打好的分數寫在每個人對應的板子上,然後進行公佈。

為了觀影效果,評委打分都是在看完對應的影片後記錄下來,但他們當時並不做任何評價。在所有的影片都播放完畢之後,才會開始公佈得分和逐一進行點評。

按照順序公佈得分,第一位便是一號參賽選手馬洋了。

評分以10分為最高分,而馬洋的成績分別是8分、8.5分、9分。

對於馬洋的作品呢,評委的評價則是雖然很真摯,也很受觸動,但亮點不是很足,不夠那麼的吸引人,對於一些細節把控的不是很好,所以他的最終得分是25.5分。

陳慧的得分分別是7.5分、8.5分、8分。她的作品一如既往的細膩,但在大環境的描述上,還是缺少那麼一點點,不夠那麼的宏觀,稍微顯得有些狹隘了。

所以她的最終得分為24分。

接下來的選手評分分別為23分、22.5分、24分、20.5分、22分、21分、2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