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第2/2頁)
章節報錯
排在最上面的,當然是各經房考官評定的各經第一了。《五經》第一就是俗稱的五經魁了。實際上五經魁也是每次鄉試的頭五名。因此,必須還要跟四書文相對應才能取的。
所謂四書文定名份,五經文定座次就是這樣來的。不過,文章本就是相對應,基本上《五經》文能寫的驚豔的,四書文也差不了的。
因著五經文字由各房考官評卷,而各房考官都是精通《五經》其一的高手才能擔任的。因此基本上各房同考官評定的《五經》卷,除了第一名還要對一下四書文考的如何外,其它的名次主考官都會直接透過蓋印的。
王景先是看完了《尚書》的考卷。《尚書》文第一名跟他的四書文還是有差距的,當不起鄉試前五的。因此被降為第二,將原來的第二調為第一。其它都是按原名次一一蓋印了。
緊接著王景又看起了《詩經》文考卷,打頭的當然是《詩經》論第一了。王景看過文章後,大加贊賞。
再看卷頭座號天字十六號,跟自己先前一直決定不下的《四書》文卷子是相同座號。王景對詹同定的這個《詩經》魁首沒有異議,直接加蓋上了自己的大印。
評卷一直在緊張而又有序的進行著。經過十幾天緊張的評定。評定基本上都出來了。只餘最後的順天府解元的評定了。
經過多方評定思量後,王景在貢院裡上了一奏章給皇上。這次解元的評點著實讓人有點為難,還是列好方案,請聖裁的好。
現在正是大比之期間,各省鄉試提調官的奏章如雪片飛來。建文帝也是非常關心的,多有親自檢視。這天,袁忠又捧了一本奏摺過來。說是順天府鄉試主考官王景的奏章。
順天府鄉試,帝國都城所在地,說是天下鄉試執牛耳者也不為過。既然這順天府鄉試主考從貢院裡上摺子,想來是有要事了。建文帝命袁忠趕緊將摺子呈上來。
建文帝開啟摺子一看,原來,王景在奏摺上說,順天府鄉試解元按慣例理當直隸人氏擔任,奈何國子監生陳宗澤這次考試成績尤為出色,不忍其屈居第二。
因此,建議此次順天府鄉試設立雙魁:也就是將直隸戶籍的考生的卷子點為順天府鄉試第一;然後又將陳宗澤的卷子點了順天府鄉試國子監生第一。第二名空缺。
建文帝看到王景的奏章中提到陳宗澤。想起來了,就是那個當日在國子監自己尤為看好的學生了。此子不錯,鄉試竟也出色,沒讓人失望。只望會試他也不要讓人失望的好。
不過嘛,王景的這個提議也不可。解元本就只有一個,此乃定式,怎可輕易因人而改變的?於是,建文帝就在王景的奏章上做了批註。命人即刻送往王景處。
因著所有考試官,在沒有最終放榜前,都是不能出貢院的。因此,王景仍然是在順天府貢院內等著建文帝的批示。
現在雖是考試成績基本已定,但是後續的工作仍然很多。監臨官在忙著將中式舉子的名姓做成《題名錄》,以備九月初五進呈禦覽。
提調官在忙著將中式考生的朱墨兩卷封號,發往順天府衙,以備提學道查驗。提學道查驗過後,又要立即星夜兼程將中式舉子朱、墨兩卷,限期發往解部以備禮部磨勘。此乃鄉試十分重要的一環,一旦未按期送達。提調官將因此被罰。
鄉試的提調官都是由一省布政使或是京城府尹擔任的。也就是,如果中式舉子的文章不能按期解部,這些布政使甚至巡按都會因此被罰俸的。
罰俸是小事,最主要的是聖上會因此認為此人辦事不利,這可是大大的不好了。因此,此時的提調官們對此是尤為緊張的。
這還只是中舉的考生的卷子安排。還有落第考生的卷子返還,也是必不能出錯。
此也乃提調官的大事。落第返卷,一是應落第考生的要求;二來,也是為了展示鄉試卷子的評定是公平的、經的起考驗的,從而而設立的制度。在這上面也是不能出差錯的。
要知道,這些落第考生本就是有情緒,一個不慎,怕是會激起嘩變,到時就更麻煩了。因此,這個也是一件大事。
因此,現在試雖然是考完了,但考官們仍然是一點也不輕松。王景這個主考官也更是忙碌的不行。這天正忙著時,有人送來了建文帝批複的奏章。
王景也正等著建文帝的批複呢。監臨官都過來問過幾次了,這次鄉試的第一、第二可有定下。
王景開啟建文帝的奏章一看,好了,聖裁了,趕緊將第一、第二的試卷點好了。監臨官見本次順天府鄉試人員已定,也趕緊將第一、第二的名字錄入到題名錄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