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昨天的前車之鑒,這次劉秦宣沒有敢隱瞞,把事情都一五一十的如數說了出來。

他是拆遷辦的主任,平時主要就是負責城市建設相關的規劃。

要說這個職務是不太招人喜歡,大眾的印象不好。

但是不管什麼工作都得有人做,他倒是覺得還好,不是很在乎偏見。

拆遷是矛盾爆發的高頻率領域,他就不提和釘子戶的鬥智鬥勇,因為太多了,腦子裡都理不過來。

他工作的年限不短,處理的類似的事件不算少,要遇到什麼早就遇到了。

最近幾年查的特別嚴,要是真出了事情瞞不住,現在資訊發達,很多人會直接選擇網路社交平臺曝光。

這要是引發了高關注度,相關的負責人沒好果子吃,臨時工已經不足以甩鍋了。

所以他們一切都是按照規章制度來。

劉秦宣仔細想了下,開始出現不對勁,是在半個月前。

那時候城市南邊被規劃到了新城區,要重點開發。

南邊在幾十年前還是郊區,隨著城市發展擴張,不斷往南邊移,這才漸漸的繁華了起來。

這次給的賠償款也算厚道,大部分的拆遷戶都很樂意,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劉秦宣的老丈人是領導退休下來的,平時對他多有提拔點。

這官場有業界和成績,這才能被人看到,有基礎和機會可以往上走一步。

那天他從現場調節回來,路過的時候,看到了一座三四米高,幾個人才能拉手合抱的石碑。

這個石碑個頭這麼大,但放在那裡其實也不礙事,畢竟不在路中央。

劉秦宣當時心裡就琢磨,念頭一動,其實把遷走也行。

遷到更加南邊的地方也可以,這樣的話,原來這地方更寬敞。

當時石碑聳立的區域,規劃用途的是公園。

這個大塊頭在這裡,也的確是有礙觀瞻。

於是他就把事情和上級領導說了下,領導一聽這個方案可行啊,馬上就去寫相關的材料。

有專案才會有撥款,或者說,有專案才會有政績。

這也就是前面幾年,每換一個領導班子,政策路子就會大變的原因。

這些彎彎繞繞的事情,普通人管不著,也很少去關注。

這塊石碑是幾十年前立的,當時的那批主持立碑的人,很多都已經做古了,哪怕在世也耳不聰目不明瞭,不會再有什麼多餘的聲音。

這樣一來,這個工程更是合適了,連著糾紛都沒有。

劉秦宣和領導打完了招呼,然後對方飛來的打好了報告,就把拆遷的任務,又派給了他。

現在仔細追溯來源,從檔案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