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院建立初期,發生過一件大事。嘉國烏州的庸聞府,一個極有前途的秀才因為得罪當地府院君,被院君取消入文院資格,而秀才的母親被活活氣死。那秀才含冤狀告府院君,但官官相護,這件事終被烏州官員壓下。他忍辱負重,發奮苦學,在成為進士後,回到庸聞府滅了那個院君全族一百四十一口,雞犬不留,然後當眾自殺。此事震動十國,有人為那一百多口人惋惜,有人為人族可能痛失一大儒惋惜。聖院派出一支由法家半聖帶領的刑殿隊伍駕臨烏州,審理此案,凡是當年在庸聞府和烏州任職的高官都被調查,凡是包庇那院君的,全部斬立決,三族九代不得科舉。為防止此類事情再度發生,聖院定下“聖選”。若有人自認有大才卻被文院拒收,就可以請聖選,由半聖親自考核。

聖試前

三位考官立於一座半人高的銅香爐之前,在聖廟前祭拜諸聖,聖廟中立有一尊孔子立像,孔子立像之下立六位亞聖立像,分別是周文王、孟子、荀子、曾子、子思子和顏子。在兩位亞聖立像下,則豎立著幾十位半聖的聖牌。先有第一位考官領拜聖人,再有第二位考官領拜亞聖,最後由第三位考官領拜列聖。院君誦讀董仲舒所作的《祭列聖文》,文中列出每一位列聖的名字和一句概括,董仲舒去世後由孔子的嫡系後代“衍聖公”新增。接著,府文院學正宣讀考場規矩。最後,第一考官宣佈開考,眾考生在衙役的帶領下根據自己考牌的號碼步入考房。

縣試

先考三十張請聖言類似後世的問答、填空和默寫,讓考生根據提示去補寫前文或後文,有的甚至要默寫一整章。)試卷前三張是考部分列聖的生平或事蹟,其中聖人孔子和六位亞聖必考,看似簡單,但答案必須是列聖經典中的文字,不能用自己的話回答,否則就不是請聖言。再三張是考列聖的詩詞歌賦。其後十五張是各出一句話,然後填上前面或後面的原文。最後的九張全都是默寫大段甚至整章的列聖著作。然後收走請聖言,改考詩詞卷,詩詞題目沒有要求必須的平仄,只是要求押韻和扣題,五言、七言、絕句、律詩、詞、駢文或賦皆可。除了駢文和賦,詩詞要求押陽部、宵部、東部和元部四韻之一。

府試

府試考三科。其中請聖言和詩詞同縣試一模一樣,第三科是經義,縣試中並不考。縣試中的請聖言有三十張試卷,而府試的請聖言足足有一百張,尤其是最後十頁的考題,基本都要求大段甚至整篇的默寫,往往要再寫滿近百張空頁才能完成,也就是說府試的請聖言要寫近兩百頁的試卷。一般來說,府試的請聖言要近兩天才能考完,之後再考詩詞和經義。府試詩詞有三個命題,而且比縣試更加具體,而前兩科考完時,聖廟發出道音出題,考經義。

試後

考官請聖裁,使試卷才氣顯現,以才取人,以文排序。

聖地

書山

內有九山,前三山每山三閣,後六山不設閣,相傳透過九山可成為孔聖弟子。考驗六藝、心智幻境)等,過關需接受考驗,考驗透過可接受白光洗禮,加固文膽,或增加才氣。進入者出書山後會被刪掉記憶,忘記在其中發生的一切事情,方運得書山老人獎勵,不會被刪掉記憶。過關可得到文心,極其優秀者可得無上文心。方運於“畢參之戰“勝利後,完成第九山的考驗。

注:每次書山的考題均不完全相同,但考題核心都圍繞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學海

可以釣得文心此地的文心皆化作魚種),只參與過各國的殿試者方可進入。

注:每次學海的考題皆從智學詩、勸學詩、惜學詩等幾種型別中抽取三種,並加最後一道考題組成。

聖墟已毀)

內有無數秘寶,但極其危險,十年開啟一次,每開啟一次需要消耗許多才氣,故設弱水、奇風、變霧、獸橋考驗,進行選拔。

舉人前八十名可入聖墟,秀才前一百名可入聖墟,前百名可獲得月華護體,前十名月華加倍,每人可作詩,詩的才氣越高,月華額外獲得越多。

後因方運引發的文曲星異動導致提前崩潰。

弱水

弱水會不斷衝擊文宮,文宮越大者,受到的傷害越深。

霧蝶可以產生弱水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