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人口之策(四)比例下降(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在大明官方看來,這僅是無足輕重的小事。
因為澳洲土著雖是大明立國之初的第一大族群,但他們本身的人口,只有將近八十萬人。又因他們是本土族群,不同於漢人、白人、南洋土著,可以源源不斷,從海外補充過來。
所以隨著其他族群人數的增多,比例下降,是必然的事情。
且在大明同化之初,他們在廣袤的澳洲土地上,分成了五百多個部落。不僅互不統屬,還時常伴隨著血腥和殺戮。
大明最早同化他們的手段,也是大棒在前,蘿蔔在後。那文明旅,所過之處,總是血染大地,哭聲震天。五百多個部落,有一百多,被盡數屠戮。
剩下的,只有在屠刀面前,選擇臣服。
而且大明當初,是如此的需要勞動力。所以同化他們的時候,一直採取的是高壓政策。每天在士兵的看守下,進行高強度的勞作。希望、征途、臨海三個據點的建立,就埋葬了五萬多土著。
只是後來,因金礦引起的移民潮,才緩解了大明的用工荒。對澳洲土著的高壓政策,也鬆懈了不少。但源源不斷的土著,仍被文明旅,像牲畜一樣,驅趕著,接受大明的教化。
這麼積年累月下來,真正融入大明的土著,其實只有五十多萬人。再算上他們的後代,也不會超過六十萬。
如今被拉下第一族群的位置,也符合常理。
所以漢人,實際上成了大明的第一族群。但漢人的比例下降,還是引起了大明領導層的重視。
再對照資料,發現第二族群,被南洋土著佔據。這劃分,是排除了中南半島的越、暹、緬三國。但馬來半島的蘇丹國,是屬於南洋土著的範疇。
他們的人口,佔了大明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從九四年到現在,一直都保持著緩慢增長。不過南洋土著,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唿。其中還包括比例很大的馬來人、爪哇人、巽他人、馬杜拉人等不同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的族群。
這麼一個大雜燴,對漢人正統地位的挑戰,也接近於零。且他們還不如澳洲土著。因為澳洲土著,很多都獲得了國民資格,並住在了大明本土。這些南洋土著,則一大半分散在安東西、安南北四大省。國民資格的比例,也不僅澳洲土著的三分之一。
所以即使他們人口上來了,也影響不大。
排名第三的,則是中南半島的土著。總人口,佔了大明人口總和的百分之十四。在官方稱唿上,他們講他們統稱為半島人。裡面包括緬人、孟人、傣人、京人等不同文化,甚至相互敵對的族群。
因分散安置,受華夏文化影響深。同化起來,實際上還是比較簡便的。
除此以外,白人在大明比例,佔了百分之二。在大明官方,只特指歐洲和美洲白人。所包含的小族群,多達上百。因此獨有的風俗習慣,很難在大明的漢化政策下,保留下來。
中亞、印度等地區的人種,又有另外的劃分。他們和其它地區的族群一起,佔了不小的百分比。(未完待續。。)<!.>
喜歡雄起澳洲請大家收藏:()雄起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