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半島和解(五)清邁(第1/2頁)
章節報錯
所以暹羅一旦簽了類似的條約,下場就和緬甸一樣,命脈全掌握在大明手上。儘管當下,緬甸看著很威風烈烈,並恢復到了內亂之前的區域大國地位。但實際上,這只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因為大明為了讓緬甸全心全意投入對靦作戰,所以有意扶持。在很多方面,都給予了一定的寬限。特別是移民上,大明遣返,拒收最多的,就是緬甸移民。
這才使得緬甸人口流失的情況,得到一定的遏制。
另外經濟上,也給予一定的輔助。就連最緊張的糧草,都賣了一些。
否則以緬甸當前苛捐雜稅繁多,田地荒蕪的現狀,民眾早就沸反盈天,起義迭起了。
因此只要大明有心,緬甸國內,就會再起波瀾,流血不斷。
暹羅也清楚其中的利益得失,但他不得不籤。因為和火燒眉毛的現狀相比,什麼苛刻,有損國家利益的條件,都是值得犧牲的。
緬甸當初,何嘗不清楚內裡的彎彎道道。只是為了渡過滅國的險境,就不得不做出犧牲了。
這就好比後世清國和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然犧牲了很多國家利益,但和統治者的權利相比,就算不得什麼了。
於是大明一公佈正式的談判日期,各方代表,就接連拜會外交司的夏冰司長。若不是南峰閉門不見,劉衛國,張嘯又去印度洋負責防務。估計他們府上,也會被踏破門檻。
就這樣,在和大明做了充分溝通後,明暹緬以及東邊五國組成的八國談判,正式展開。
雖然暹羅看似處於下風,但暹羅到底沒戰敗,也沒主動向其它七國求和。所以還沒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對於緬甸獅子大開口般,割讓整個北部地區,並賠償一億華元的戰爭損失,暹羅是明確拒絕的。
畢竟清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13世紀,孟萊王就定都於此。當時清邁良田千里、濱河護城,逐漸發展成泰國黃金時期的根據地。
後來蘭納泰王國建立,清邁又成了蘭納泰的都城。這是它黃金時期的開始。
又因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成了暹靦雙方,拉攏爭取的物件。
這倒使其左右逢源,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
再加上鄰近南部的古絲綢之路的分支。所以清國緬甸的商貨,都會在此聚集。然後順河而下,直入曼谷灣。使其成為重要的商業樞紐。
憑著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經濟富庶,國泰民安,成了暹羅北部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
直到1556年,清邁被緬甸軍隊攻克。這種黃金時期,才宣告結束。由於佔領時間持續百年,清邁的文化宗教禮儀習俗等方面,都深受緬甸影響。
直到1775年,鄭信統一暹羅,將緬甸軍隊趕回泰緬邊境,清邁才回到暹羅版圖。
但當時的暹羅,大戰初平。國內在緬甸的殘.酷剝.削下,一片頹.敗。這就使得清邁當地勢力,慢慢發展壯大。從而在事實上,形成封.建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