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臨海省 (二)鋼鐵之都·(第1/2頁)
章節報錯
經過這個小插曲,楊崇心下,有些沉重。直到來到荒無人煙的大沙漠時,他心情,才舒暢了不少。
這是臨海省最大的沙漠,佔據了臨海省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除了環明高速公路周邊,有少數供人歇息的客棧,就很少再有人煙。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臨海省的發展問題。雖然它是大明最早建立城鎮的省份,但由於受氣候的影響,在本土五省二市中,排名一直往下滑落。
先是被南海省超越,後被南方省超越。現在除了新華省和光復直轄市,在它之後外。其它省份,都在它之前。就是海外的安東省,經濟指數,也超越了臨海省。
這倒數第三的位子,可確實不好受。以致臨海省的省長,還受到了大明高層的點名批評。到底臨海省靠近明京,有著先天性的地利之便。雖然當地氣候條件不如人意,但也不可能發展得這麼緩·慢。
於是大明的內務部部長穆淳,還帶著商業司、工業司等一系列經濟部門,到臨海省考察。這才發現,當地政府,在臨海省發展大計上,出現了根本性錯誤。
因為臨海省的領導層,還一直以農業為主。白白守著漫長的海岸線與豐富的礦產,而不加以利用。結果在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下,農業發展,出現了很大問題。
最根本的,就是缺水。
本來當地降水就非常稀少,大江大河,也十分少見。再開闢良田,種植牧草,淡水資源,就越發緊缺。使得最後開墾出的良田,種下去的牧草,都活活被流沙掩埋。
可臨海省的領導層,卻還不知道收斂。一而再,再而三的在一畝三分地裡折騰。結果反反覆覆的,都沒折騰出什麼名堂。
其實如果按照大明的發展大計來說,臨海省的做法也沒錯。因為大明領導層曾倡議過,讓各省各市,多開墾良田、圈養牲·畜。好緩解大明糧食短缺的局面。
且糧食安全,又關乎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各省各市,都想方設法的,解決這個緊迫問題。也是想做出一番政績,好提高晉升的空間。
臨海省也正是出於這個考慮,才大力發展農業。
瞭解到這個癥結後,穆淳以部長之權,撤了一大批臨海省的行政人員。並仔細研究臨海省的礦產優勢,制定出了‘以鐵立省’的發展計劃。
畢竟臨海省南部的西海市,蘊含了極為豐富的鐵礦。且埋藏不深,開採便利。更重要的是,西海市以南,有福蒂斯丘河與阿什伯頓河。雖是季節性河流,但利用得好,可以解決缺水問題。
這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這和設在明京市的鋼鐵廠相比,有著十分明顯的區位優勢。因為明京的鋼鐵廠,都是從西海市購入鐵礦石。其中的運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損耗。以致鋼鐵的價格,被抬高了不少。
可是一旦將西海市打造成鋼鐵之都,那大明的鋼鐵價格,肯定要下降一到兩成。不說在對外貿易上,能取得更大的優勢。就是對民生的發展,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到底鋼鐵的價格低了,百姓在建房子時,也能省下一筆開支。從而使其轉向消費,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鋼鐵的事情,在這個時代,還是涉及到了很多機密。之前鋼鐵廠設在明京,就被重重保護。
如果轉移到西海市,就必須考慮到洩密問題。所以穆淳無法獨自做主,就上報楊崇,並拿到內閣上,進行討論。最後從天時地利考慮,還是決定將鋼鐵廠,搬遷到西海市。
這第一個原因,就是經濟。畢竟搬遷到西海市,可以降低鋼鐵的造價。同時又可以促進西海市的發展,提高臨海省的經濟水平。於國於民而言,都是一本萬利。
所以思來想去,楊崇和內閣部長們,都同意了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