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訪清(五)--軍令(第1/2頁)
章節報錯
馬戈爾尼接下來的行程,和原歷史出入不大。
先是在澳門停泊數日,然後北上天津!
在這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派員,早就將預約信交給駐廣州的兩廣總督。並在信中刻意提到:“英王陛下為了增進兩個朝廷間的友好往來,為了促進兩國貿易的發展,決定派譴馬戈爾尼伯爵為全權特使,趕赴北京訪問。”。
後來兩廣總督將這書信當作緊急奏摺,呈給了乾隆皇帝。
因為翻譯的原因,書信寫得十分低聲下氣,全文如下:“英吉利國總頭目官,管理貿易事白靈謹呈大人,恭請均安。我本國國王,管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等三處地方,發船來廣貿易。聞得天·朝皇帝八旬大壽,本國未曾著人進京叩祝萬壽,因此我國王心中十分不安。
便稱:‘懇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我本國的人來廣,與天·朝的人貿易,均各相好。但望生意愈大,餉貨豐盈。’。
今本國王命本國官員公輔國大臣馬戈爾尼,差往天津。倘若天·朝大皇帝賞見此人,我國王便十分歡喜,預祝英吉利國人與國人永遠相好。
此人即日揚帆前往天津,帶有進貢貴重物件,內有大件物品,恐路上難行。然而由水路進京,不致損壞,並早日到京。另有差船護送同行。
所以在下懇求大人,先代我國王奏明天·朝大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停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
本來依照慣例,海上到達的外國貢使一律由廣州上岸,但有鑑於英國是第一次遠涉重洋的派使臣過來,沐·浴皇恩。乾隆皇帝便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大·清英明遠播,揚威海外,引得極西之地的英國都‘具表納貢’。
於是極為歡喜的頒發數道諭旨,讓沿途官員,體恤優待。生活物資,一律全免。
雖然晚了一兩年,但東印度公司的特派員,已解釋了原因。所以他們一登陸澳門,就受到了當地清國官員的熱烈歡迎。
此時的澳門雖被葡萄牙租賃,但只有使用權和有限制的居住權,沒有司法權、行政權。要是犯了事,也一樣被清國官員捉拿問罪。直到1844年,即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葡萄牙才逐漸獲得澳門的所有許可權。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且說馬戈爾尼他們登陸後,雖被清國官員的熱情打動,但很快,他們心裡就不愉快了。因為清國官員,不由分說的在他們船頭插上幾面彩旗,用華文寫著:“英吉利貢使。”。然後在禮單上,將‘禮物’二字改為‘貢物’。
作為中·國通,馬戈爾尼知道‘貢’這個字,是指下等國給上等國贈送禮物的敬稱。
但英國和清國應該是平等的,怎能用‘貢’這個字呢?
兩個華人神父也提到了這一點,斯當東立即就要和清國官員交涉。只是馬戈爾尼想到臨行前,內務部長的話,便攔住了斯當東的行動。
反正‘貢’不‘貢’,關鍵在行動。只要他們在言行上,不損害英國的威嚴,那這幾個‘貢’字,也改變不了什麼。
更為關鍵的是,他不想第一次和清國官員接觸,就因這禮儀上的小事,而鬧得不愉快。要是影響到後面的合作事宜,就太得不償失了。
由於和金煞海盜團的海戰,致使他們不得不在澳門多待幾天。這期間,他們跟清國官員提了海盜猖·獗的事兒。但沒想到,這些清國官員竟勸他們給點錢財消災,不要小氣。大不了,自掏腰包的幫他們墊付。
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話,讓他半天都沒反應過來。畢竟一個正經的清國官員,不僅不思量著剿·滅海盜,還對其服軟。這實在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了!
其實他是忘了,清國嚴禁國民下海經商。只要海盜沒有上岸打劫,那就算不得海盜。如果有商船在海上被劫了,那就是不服王化、活該。根本不關這些官員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