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動會的輿論持續發·酵,針對英屬殖民地的行動,也在按部就班時。

明京市臨北區,明珠大道移民新街,第四車行。

為了開發臨北區,解決明京市各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大明便有意將部分工廠、商行,遷移到這裡。

此時一堆人圍在車行門前,對著紅佈下的東西,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聽說這是啥子腳踏車?你們見過沒?”,

“腳踏車?我怎麼沒聽說過?”,

“嗨,你肯定沒看今天的《明京早報》,上面可是著重介紹了的。”。

聽著旁人的議論,廠長趙廣義喜上眉梢。

這第四車行,乃是大明國有車行。

在大明,一共有一、二、三、四、五個車行。其中一二車行,負責生產新式馬車。三車行,則研製自動汽車。四車行,則負責腳踏車。五車行,則是蒸汽火車了。

如今除了一二車行的名頭響,生意紅火外。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三四五車行。

不過這種局面很快就會發生變化。在第三、第五車行還在攻克車用蒸汽機時,第四車行因為腳踏車相對簡便,所以提前研製了出來。

按照原歷史,腳踏車最早是1791年,法國人西夫拉克發明的。

它的腳踏車有前後兩個車輪子,中間連著橫樑,上面安了個板凳。整輛車都是木質的,沒有驅動裝置、轉向裝置。看上去,就和玩具差不多。

人若坐在上面,要很用力的蹬地,才能極為緩慢的前行。

若是碰到轉彎的地方,還得費力的調轉車身。

到了1801年,俄國人阿爾塔馬諾夫又設計出第一輛用踏板踩動的腳踏車。

緊接著,1817年,德國人德萊斯給腳踏車裝上了方向舵,可以轉變方向。不過他的腳踏車外形和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依然是木頭輪子。前行時,雙腳要用力的蹬踩地面。

當時他是在法國巴黎發明的,一出現,就引起法國人的興趣。經過大量仿製,巴黎街頭,出現了成百上千的腳踏車。

這也是第一批實用型腳踏車,它的出現,標誌著腳踏車正式步入歷史舞臺。

隨著不斷改進,到了1839年,英國麥克米倫又發明了蹬踏式腳蹬驅動腳踏車,騎行時,不用蹬地,就可以自行運轉。

並且它裝了實心的橡膠輪胎、前輪小、後輪大、坐墊較低,裝有腳踏板和曲柄連桿裝置。

還是完全鐵製的腳踏車!

但是大明的到來,改變了原有的歷史軌跡。

像西夫拉克,本來在腳踏車發明不久後,就悲催的染上風寒,患病而死。

但大明為了招攬人才,特意派出特工,去巴黎找他。

當時他就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結果大明拿出珍貴的抗生素,照著他的手臂,紮了一針。

結果沒過多久,他的風寒就好了。並且在特工的細心調養下,身體很快就恢復到最佳狀態。

等大明羅列出一堆優厚條件,招攬他時。

連猶豫都沒有,就坐著遠洋商船,奔赴大明。

在這裡,他結合大明前瞻性的專業資料,以及在腳踏車上展現出的天賦,極大的推動了腳踏車的研製與生產。

畢竟大明的穿越者們,來得毫無準備。各方面的人才,也不齊全。像這腳踏車廠的廠長趙廣義,原本就只是一個業餘的登山愛好者。

對腳踏車的零部件雖瞭解得清楚,但讓他製造,也難於登天。

所以論對腳踏車的實踐能力,還真沒人趕得上西夫拉克。

如今大明所生產的腳踏車,有四大部分,分別是車體部分、傳動部分、行動部分、安全裝置。

其中車體部分包括:車架、前叉、車把、鞍座、前叉合件等,是腳踏車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