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劉憲是知道的,主產於嶺南南部和石國哪裡,他要過去看看能否移植一些在萬陵縣種植。

李昌憲本人不是學醫的。

如果是的話,就以劉憲這樣的醫學研究態度,李昌憲也要幫劉憲去完成一本新的本草綱目。

現在,李昌憲只是把後世所熟知的醫學理念告知了劉憲。

這些已經令劉憲如獲至寶,徹夜未眠,堅定了專心研究醫藥的夢想。

至於阿剌三組織的三十多人的商隊,李昌憲允許他把萬陵縣特產帶到石國去銷售,並儘可能幫助這些隨行的人員。

就這樣,阿剌三選擇一個黃道吉時,帶領商隊一行人,包含十幾個學堂的學生,還有劉憲和兩個學徒,一共五十多人出發了。

除了商隊每個人背上都背了個揹簍外,還有二十多匹載滿貨物的嶺南馬。

因為十幾個學堂的學生年齡還小,阿剌三並沒有要求他們背東西,而是要求他們跟著馬匹,以後再爬坡的時候,幫助拉一下韁繩。

嶺南馬,該馬種素有體質結實、短小精悍、運動靈活、善登山越嶺、長途持久勞役、耐粗飼、有良好的適應性等特點,受到行商商人的青睞。

出了萬陵縣,南下大約走了兩天後,阿剌三商隊開始轉頭向西沿著一條商道進發。

一條成熟的商道形成,往往要經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在形成規模通道以前,部落與部落之間相應存在了一些較為方便的交通網路,尤其當兩個部落之間存在有必要的交換物資時,路途通道也就應運而生了,發展到一定程度,網狀的部落之間線路就會演變為商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商道沿途的各個部落也是阿剌三馬幫的交易物件,每到一處時,阿剌三就安排人在前面吹響鳴哨,停下來歇息一段時間後,就會有部落的人下來和阿剌三馬幫商隊交易東西。

商道上的部落一般不會偷襲馬幫商人的,萬一他們偷襲了的話,下次商隊就不會老大這裡透過了,沒有了馬幫商人提供的食鹽,布匹和鐵器,這個部落不遷徙他方的話,就會面臨人煙凋零的境地。

還有他們手中的獸皮,藥材,礦石等物品還需要這些馬幫商人給賣到外地去。

馬幫商人不但是他們的交易夥伴,而且還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如果有任何一個部落對馬幫做出不利的舉動,就會遭到其他的部落的排擠。

馬幫商人也是很辛苦的,商隊往往攀越險峻的山路,透過草木橫生的荒地,一路上不但面臨蟲蚊的叮咬,還要防備草木間的野獸。

幸虧劉憲這個大夫跟隨著,這條商道沒有遇到大的傷亡,只是幾個碰撞跌傷的倒黴鬼。

商隊陸陸續續經過了上百個部落後,最終到達石國境界。

這條商道被學堂的學生詳細地記錄下來,包含每一個部落的名稱,所處的位置,交易的東西等等,而且還按李昌憲教的方法把沿路都畫了下來,形成一個簡單的地圖。

這一切,都是學堂的學生在私下裡秘密完成的,不要說阿剌三商隊諸人,就連劉憲等人也不曉得。

喜歡我被迫在古代做縣令請大家收藏:()我被迫在古代做縣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