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漁村的人都吃驚了,就連那個帶他們來的中年土著人也驚呆了。

接著,李昌憲面前跪下了一大片人。

李昌憲連忙叫阿布達等人扶起漁村眾人,並直言相告,不用擔心曬鹽的事情,只要給李昌憲曬鹽,李昌憲可以支付銀錢,糧食及其他生活用品。

漁民們再三確定沒有問題後,決定按李昌憲的意思去曬鹽。

那個土著中年人也是十分高興,能得到縣太爺的保證,以後自己的部落不會再受餓了,同時自告奮勇地說要安排部落的人下山來幫助曬鹽。

事實上,無論曬鹽和煮鹽,都是很辛苦的,無非曬鹽效率高一些,製鹽成本也會低。

雖然曬鹽挺累,但是對於貧窮的漁民來說,這算不了什麼,只要生活過得好一些,他們願意去做。

當天,李昌憲堅持和漁民們定下了一份協議,願意以三文錢一斤的價格收購他們曬出的食鹽。

並要求他們平時晾曬一些海產品,牡蠣幹、海菜、蛤蜊幹、海蝦蝦米和蝦仁、海魚等等,李昌憲也會按市場價格長期收購。

這次回去,李昌憲打算製造兩艘船隻,定期來往萬陵縣南部海邊。

至於誰來管理海鹽運輸這一塊吶?迴轉的路上,李昌憲把自己的屬下考慮了一個遍,暫時不能確定用誰。

算了,回去看看吧,能有自願報名的最好!

路過上次陷井的山頭,土著中年人邀請李昌憲到他的山寨一趟。

土著中年人姓方,部落的人都叫他方大勇,在山上給李昌憲等人介紹了他的三個兒子,方人,方之,方初。

李昌憲開始聽了沒感覺到什麼,仔細一品味,人之初,這是誰起的名字?

當中年人方大勇告訴大家,寨中有個貴州城逃來的外鄉人,粗懂文墨。寨子裡有小孩出生,大家都會要他給起個名字,就是不知道起的好不好?

李昌憲聽了,連聲喊好:“大才,名字起得好,聖賢書上的字哪能不好!”

山寨上也是住的木製窩棚,但是比海邊要好得多,部分人家還有用石頭作基。

但是部落的人比海邊的人過得稍微苦一點,飯是紅米粥,由高粱米和其他雜糧摻雜一起做成,口感不是太好。

為了歡迎李昌憲等人,部落的人特意在山上捕了一頭羊和幾隻兔子山雞等,滿滿做了一大鍋。

不知道部落的人在裡面放了什麼藥料,做出來的羊肉和雞肉還是不錯的。

飯後,方大勇詢問李昌憲是否能把他的兩個小兒子帶走,跟在李昌憲身邊也比在山上混好。

李昌憲看了看方之和方初,年齡不大,還是值得培養的,如果可以的話,以後出來一個,來這裡管理食鹽運輸也是不錯。

當時,李昌憲很痛快地答應了方大勇的要求。

看到一邊笑哈哈的方大勇,李昌憲真的沒想到,這個狡猾的方大勇,眼光還是不錯的。

這是一個聰明人!

喜歡我被迫在古代做縣令請大家收藏:()我被迫在古代做縣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