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隗作為袁逢之後的袁家掌門,行為做事不僅會考慮袁家的利益,更會考慮自己這一脈的利益。哥哥袁逢的三個兒子都是一時豪傑,老大袁基作為嫡長子,雖然名聲不顯,但各方才能也不差,另外兩兄弟就不用多說了,所以在袁逢死後,袁隗和袁逢這一脈的衝突會越來越大。

據《三國志》轉錄《英雄記》記載,袁紹年輕時代屢受朝廷徵辟,袁紹不受,中常侍趙忠對袁隗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意思是說,袁紹沽名釣譽,不受朝廷號召,暗中蓄養死士,難道是想謀反嗎?

袁隗聞言汗如雨下,連忙招來袁紹責問他,難道是想讓袁家被滅族嗎?袁紹無奈,被迫應徵。

在古代,很多名人高士會用推辭朝廷徵辟來提高自身知名度,拒絕徵辟可謂是刷聲望的一道利器。古人為了刷聲望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在察舉制盛行的東漢,士子們為了刷聲望,手段可謂五花八門。所以袁紹為了刷聲望而不接受朝廷的徵辟也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卻遭到了袁隗的制止。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但袁隗的存在卻是給袁紹造成了很大的掣制。對於早有野心的袁本初來說,叔父的存在只會影響到他以後的發展。並且,一旦袁隗死了,那麼身負天下名望的袁紹就會自動繼承袁家的人脈和名望,如果正常發展的話,這些是輪不到他繼承的,上面還有嫡長子袁基和嫡次子袁術。

所以對於一手導演了董卓入京大戲的大陰謀家袁紹來說,他是樂於見到袁隗去死的。

相比於袁紹,袁術更受叔父待見一些,但這更多也是因為他的嫡子身份,雖然只是次子。

但是嫡長子袁基可是一直在側,這些足以讓他以後去佔據南陽,繼承袁家大部分家產。

袁隗死後,袁術就可以得到了袁家的一部分人脈名望和袁家嫡系的支援,以及袁氏的絕大部分家產。袁氏的老家在汝南,離南陽非常近。在講究血統尊卑的古代,袁術自然就會得到袁家的一切。畢竟除了袁隗,嫡長子袁基也被董卓殺死了。

由此可見,袁隗和袁基的存在已經影響到了兩人的利益,雖說最後動刀的是董卓,但仔細推敲其死因,其中少不了兩人的推波助瀾。在袁隗被殺之後,兩人也很快將袁氏遺產瓜分完畢。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記載,“是時,豪傑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袁紹得到了袁家門生故吏們最大限度的支援和擁戴。袁術則得到了家族的支援和大部分家產,這也為兄弟二人一個坐擁北方四洲虎視天下,一個日後僭越稱帝提供了足夠多的底氣。

袁隗被殺之後,兩人也未有隻言片語記載於史。當然痛哭流涕肯定是有的,畢竟大漢以孝為先,做做樣子,哭給別人看還是要的,但兩人對於袁隗的死都心知肚明。

在切身利益面前,袁氏兄弟都拋卻了親情。

基於以上這些資訊,李風敢篤定,袁氏兄弟絕不會與董卓決戰,而是會借盟軍來消耗董卓實力,同時又借董卓來消耗盟軍勢力,然後二人躲在後面勐刷聲望,漁翁得利。

雖然這個時空由於劉備的橫空插入,奪走了袁紹的盟主之位,,但這並不會動搖袁紹的既得聲望。明面上,他還是那個誅殺宦官的勇士,對抗董卓的急先鋒,且因為對抗董卓而全家被誅的袁本初。

因為李風本身就是個善於算計他人的人,所以天生對袁紹這種老銀幣沒有好感,每次看到袁紹微微翹起的嘴角,和那視眾人為蠢豬的眼神,心裡就格外不爽!

為了讓袁紹在此次討伐董卓之戰中大出血一次,他決定做點什麼。

李風抬手叫來兩個親兵,對他們耳語一番,看著他們分別策馬奔向渤海郡和南陽郡,然後站在自己的大帳外,“桀桀桀”怪笑起來。

“袁本初啊袁本初,這次不斬斷你雙臂,我李風名字倒過來寫!”

不遠處,碰巧走過來的劉關張趙黃太史幾人,恰好看到李風癲狂大笑這一幕。

張飛納悶的看向劉備,甕聲甕氣的說:“大哥,四弟這笑聲太瘮人啦,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一旁的關羽、黃忠、太史慈勐點頭,深有同感。

趙雲默默補充道:“誰要是得罪了從虎,那可真是倒了八輩子血黴,我親眼看見他有一個小本本,上面記載著每一個得罪過他的人…上個被記在本子上的人是張舉…”

張舉後來被李風剁碎了。

眾人恍然。

“……”

劉備扶了扶額頭,還是有些不太相信,“不能吧,四弟向來沒心沒肺,豁達樂觀,不會如此小心眼吧?”

話音剛落,就見李風從懷裡摸出一片木牘,捏著一根炭筆,朝上面記載著什麼,一邊寫,一邊喃喃自語道:“中平六年十二月初一,袁本初在我面前裝了個杯,自認為他的高深計謀無人能看穿,哼~我偏要戳穿他!”

眾人:“……”

喜歡高武三國:我大哥是劉備請大家收藏:()高武三國:我大哥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