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耐著性子又往城裡走了一會兒,忽然看見有兩個百姓在街頭對峙。

兩名百姓一位是漁夫,一位是樵夫。

動手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漁夫想用他打撈到的一條五十斤重的大魚,換樵夫背上那捆三百斤重的柴禾。

樵夫當即不樂意了,五十斤重的大魚只夠一家人吃兩天,而三百斤重的柴禾夠一家人用十天!所以他覺得自己鉅虧。

二人從爭吵演變成了激烈爭吵,樵夫拎著大砍刀,瞪大眼睛,和拿著鐵叉的漁夫頂牛,兩個人唾沫星子橫飛,距離越來越近。

眼看就要發生一場血濺五步的場面!

一言不合就開幹,這是漢人們由來已久的傳統了,大家的祖先都是一漢當五胡的漢人,遇到事沒有一個是慫的。

而且他二人的體格都格外雄壯。漁夫的胳膊比少女的腰肢還粗三分,手裡還握著鋒利的大鐵叉;樵夫裸露出來的大腿上都是線條誇張的肌肉,手裡那把大砍刀的刀刃閃爍著令人心悸的寒芒。

二人一旦動起手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年輕士子又看了一眼周圍聚攏過來看熱鬧的人群,暗道不好,正要上前將看熱鬧的眾人驅散。

這時,樵夫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殺機,猛然向前又走了半步;與此同時,漁夫也猛然瞪大眼睛,手臂上青筋跳動。

完了!來不及了!

年輕士子面色一變。

“敬父母,理當然;幫父母,家務擔;互敬重,閤家歡;客人到,莫怠慢;有迎送,問寒暖....”

樵夫重重地地丟下大砍刀,一邊狠狠的瞪著漁夫,一邊十分有節奏的背誦起“向善歌”。

漁夫毫不示弱的丟下大鋼叉,跟上節拍,“見師長,尊稱喚;師之誨,銘心間。鄰里間,勿爭端;親自過,不偏袒。入人室,先叩門;家無人,莫流連…”

“赴人約,不可晚;求人事,莫強勉。用人物,要償還;講禮貌,成習慣…”

“您請謝,早晚安;告別時,說再見。做錯事,要道歉;刻薄話,切莫言…”

“.......”

二人你一段我一段,有來有往。

周圍的百姓不斷地起鬨喝彩,大聲叫好。

年輕士子驚愕的張大了嘴巴,短短的半日所見,讓他的世界觀崩塌了大半。

這是什麼情況?!

你說這些百姓勤勞的不像個人,我還能理解,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在別人收工的時候幹活,在別人吃飯的時候,在別人睡覺的時候還在幹活,宇宙不爆炸,捲起來不放假…

但現在兩個脾氣暴躁的,本應該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百姓,發生了矛盾,不靠暴力解決。

反而背起了詩歌?

我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