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後,天啟帝下了一道旨意,京營提督內臣孫和調任泉州海軍提督。

雖然朝中早有風聲,但明旨一出,朝中上下仍然一片嘩然。

與此相比,定國公府三公子被選為十二皇子伴讀一事,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但對於求知堂的小少年們來說,這兩件事都讓他們措手不及,傷感了幾日。不僅顧桓從此離開求知堂,去上書房做伴讀了,連孫遠也要隨父南下,從此山高水長,後會不知何期。

倒是韓文瑄開解眾人:“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何必傷感。阿桓就在京城,休沐日自可相約,就是阿遠,山水有相逢,總有相見之日。”

眾人想想,覺得有理,又有人打趣了一句:“別人不知道,但韓大哥和阿遠肯定會再相逢的!”

“就是就是!小舅子是要送親的!”

“……唉,說起來,孫姑娘有沒有讓阿遠你帶話?……”

“……還真有啊?快說快說……”

少年人說說笑笑,很快將離愁拋諸腦後……

顧桓看著,淡淡地笑了笑,年輕真好……只可惜這些少年們總有一天會長大,要面對這個不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世界。

就是朝堂上那些汲汲營營的大人們,年少時又何嘗不是風流肆意、走馬章臺?

定國公府,顧桓再次來到了顧璉的書房,時光荏苒,院子裡那棵大櫻桃樹又掛滿了紅豔豔、沉甸甸的櫻桃,令人垂涎欲滴。

顧璉順著顧桓的目光望去,笑了笑:“時間過得真快?去年這個時候,你還得了我一千兩銀票。”

“已經用得差不多了。”顧桓連忙接道,雙眼期待地看著他的父親。

“敗家子!”顧璉笑罵了一句,從櫃子裡抽出一個木盒,拿出一疊銀票,看也不看地遞給顧桓,說道:“拿去吧!省得你惦記!”

“父親這麼說,怪不好意思的。兒子哪能要父親您的銀票呢?”顧桓一邊推卻著,一邊快速地把銀票塞進袖子裡。

嘴裡說著不要,身體倒怪老實的……

顧璉失笑,語氣溫和地說:“如今還在文華殿讀書的,只有十一、十二、十三皇子,每位皇子有四個伴讀。十二皇子的如今的三個伴讀,一個是中書舍人孔聞政的幼子孔貞明,中書舍人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職,是天子近臣。另外,孔聞政出身衍聖公旁支,是孔聖人第六十二代孫。”

顧桓立刻肅然起敬,讀書人嘛,對孔聖人的後人自然心存幾分敬畏。

“另外一個是東陽長公主的幼子魏倫。東陽長公主是廖太妃所出,與陛下不甚親近,但到底是宗室。還有一個是臨江伯的庶孫江淮,少有才名。”

見顧桓神色認真,顧璉暗自點點頭,接著說:“你年紀小,在宮中要謹言慎行,卻也不必膽小怕事……”

燭光搖曳,顧璉語氣溫和地殷殷囑咐,神色中帶著關切,就如普通人家即將送孩子上學的父親一般……顧桓心中一暖,沉著認真地聽著,沒有半分不耐。

夜色沉沉,天上繁星閃爍,顧桓迎著習習晚風走回賞星閣。

文華殿中的先生都是學富五車的翰林學士,還有六部官員來講學,可以說是天底下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堂”,在這樣的地方讀書,考個進士應該輕而易舉吧?

顧桓想著,腳步也輕快起來,對做伴讀的忐忑也散了幾分,前路迷茫?走下去就知道了!

過了兩日,楊夫人身邊的大丫鬟瓔珞領著幾個小丫鬟,捧著一些新衣服和書袋走進賞星閣。

蘭英和連萼連忙迎了出去,顧桓也放下了手中的筆,笑道:“瓔珞姐姐怎麼來了?”

瓔珞恭敬地福了福身,才笑道:“夫人命我送些新做的衣服和書袋來,給三公子上學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