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天,中科院開四學部聯席會議繼續討論此事,竺可楨擔任執行主席……”

“……‘數理組昨午開會討論,數理組原來48位委員中,主張去掉姜立夫,因為若是姜在內,則張子高亦應加入。聞華羅庚竭力反對姜之加入,動機尚是陳省身為姜之學生,而姜把數學所書籍移臺實是極大損失。’”【5】

“世變勢移,華羅庚反對原中國數學會會長姜立夫當選學部委員,在1955年是大獲全勝。竺可楨在其日記中作了相關記載,此處略。”

“……1949年之前,姜立夫曾出任中研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數學會會長。”

“陳省身是他的高足,但他對自學成才的華羅庚也相當器重,‘曾經多次致函中央研究院領導,推薦華羅庚的工作,併為華羅庚到前蘇聯訪問籌措經費’。”

“因此,在1955年,當華羅庚借政治上的原因排斥姜立夫入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不能不引起陳寅恪的反感。”

“此外,馳譽國際的美籍華裔數理邏輯學家王浩似乎對華羅庚行事風格頗為不滿。王浩後去英國牛津大學任教職,遇見紅學家吳世昌經常談及這一點。”

“1962年,吳世昌攜妻女歸國,供職於中科院文學研究所,拜訪竺可楨時聊到王浩在海外的一些狀況:‘王浩與吳世昌同住四年,所以深知其人,間常批評華羅庚,謂其在數學界中國)包辦一切雲。’”【6】

“綜上所述,從陳寅恪、陳省身、王浩這三位不同領域名家所作的回憶及評論來看,華羅庚為人處世不免有種種特異之處。”

“以上是希羽組之外的其他人與華羅庚的互動或評價,以下則補上聯席會議的評價。”

“對上述資料所反映的情況,筆者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從華羅庚逆境奮鬥屢有創穫與時俱進的人生歷程觀之,蓋棺論定:其人仍不失為現代中國數學界負有國際聲譽的一代豪傑。”

“實際上,聯席會議全體成員與創始所長夏希羽都對華羅庚的上述經歷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同情和感慨。”

“因為,聯席會議一致同意:從總體來看,華羅庚身上的問題大多都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自從第一批留美幼童離開中國至今的一百餘年時間裡,雜糅著文人傳統、現代科研體系等一系列要素在時代浪潮中不斷混合,卻又沒有得到妥善處置之後產生的問題。”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他有意或者無意之中犯下的罪行並不是他或者其他任何一個特定的人的罪惡。”

“實際上,自我國的知識分子之間開始自發地形成一條‘以前往英美國家留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的知識分子為最高一級,以未曾留學甚至像華羅庚一樣不曾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土’知識分子為最低一級’的鄙視鏈的那一刻,也就是清末民初開始,犯下類似錯誤的人不斷增加。”

“而華羅庚的特殊之處只是在於以下幾點:他是這些人之中在從事科研之前接受過的教育水平以及最高學歷均最低的;他是最需要依賴人際關係和各方面聯絡才能在科研共同體內向上攀登的那一個;他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主動或被動地包庇了藏在中科院內外的、密謀對希羽組研究所成員進行刺殺和暗害的陰謀家。最終成為了公然挑戰國家法律的公共人物之一。”

“如果一定要給華羅庚下一個定語,那麼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是:華羅庚既是一個被拴在這條鄙視鏈上最末端的關鍵節點,也是最適合展示‘舊時代的人才如何透過攀爬學術階梯達到最高地位’的最佳展品。”

“直到聯席會議釋出此文為止,他都是一個社會主義者、愛國主義者,至少曾經是一位又紅又專的大數學家——聯席會議在過去、現在,未來都無意否認這一點。”

“如果他死了,他大可以對他曾經的同學、學生、老師、同事以及上級們說,‘我盡力了,我靠著你們的支援,不僅為中國做出了貢獻,還走到了中國學術界的頂峰,甚至在世界數學史上都能夠青史留名’……”

在看完上述文字之後,華羅庚當著楊樂等人的面直接暈了過去。

然而,希羽組的所有人此時還不知道這一切——只要華羅庚沒有立刻去世,那就沒有對跨年晚會進行調整的必要。

喜歡從零開始的模糊會士請大家收藏:()從零開始的模糊會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