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希羽組研究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中科院竟然完全沒有可以應對的方法。

正在討論最激烈的時候,希羽組研究所,或者說夏希羽親自做了兩個安排。

其一,在11月18日公開發表了《一封致中國科學院的公開信——中科院的全新建設方針應當是什麼?》。

其二,在發表上文的同時,宣佈:在11月21日,為了更好地指導科研工作者進行投遞專案申請,希羽組研究所正考慮適時向外派兩支宣講團。

其中一支將在先後在金陵和杭城活動,另一支宣講團成員乘坐飛機前往帝都——人員待定,暫定為五至十人。

——童森,1983.11.20】

與此同時,夏希羽正坐在床頭,雙手搭在面前的一張翻折桌上撰寫新的稿件。

而幫他過往的手稿進行翻譯的劉曉涵,此刻正坐在夏希羽的床邊向他請教問題。

“希羽,你對中科院方面的改革怎麼看,或者說,你瞭解到後世的人對他們想做的事是怎麼看的?”

夏希羽思考了好一會,最終才說出口:“我給你複述灰風在修改器資料庫中查到的一篇重要文獻的原話——‘改革初期決策層面對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的判斷出現了重大失誤:當時認為許多單位科研成果積壓,可是改革之後很快就發現並沒有多少特別有經濟價值的成果值得轉讓或開發;當時認為科技界人浮於事的現象普遍存在,就透過經費調控促使科技工作者下海經商,結果導致了嚴重的人才流失。’”

“‘總之,當時的改革措施主要致力於解決效率問題,不僅沒有真正解決中國科學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這一本質問題,甚至導致這個問題進一步惡化了。’”【1】

聽完夏希羽對自己的回答後,劉曉涵大吃一驚。

“作用是反向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更嚴重的意外,你是不準備趕盡殺絕的?”

夏希羽嘆了口氣:“這就要看你所說的趕盡殺絕的範圍有多大了。如果你說的是那幾十個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的、法律上一定可以判刑的那些人,那麼你說的沒錯。但如果你說的是整個中科院,那就錯了。”

“我希望中科院和我們這邊一起,先把那一小撮病毒清理掉,否則等到擴散,一切都來不及了。但目前他們完全沒有這樣的意思。還是想著在他們自己都沒有頭緒的未來計劃,而我只能在已經確定“中科院最有可能提出的那個改革方向是錯誤的”這一點的情況下作出改革。”

“只是,如果他們不把1957年5月下旬召開的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之後,出於種種原因被擱置了二十多年的一批問題,尤其是兩年前的那次大會至今仍舊沒有定論的那些問題重新拿出來討論清楚,並且形成一個統一的結論,他們是不會有什麼正確收穫的。”【2】

“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期間,比如關於學部的定位、中科院領導體制、高校領導體制、中科院與高校等其他科研系統的關係等一系列問題對應的意見都非常好。但如果不是我們研究所搞到了印有當時的相關報道的舊報紙,我相信大多數人對那些真知灼見報以選擇性的失明。”【3】

“還有‘五路大軍’【4】體系是否應當維持下去,又或者是有什麼別的提法……這些都要正面應對,即使無法得出結論,也應當給出確定而公開的答覆。”

“更嚴峻的是:在此之後,他們還有更大的問題:據我所知,現在整個中國科學院上下,一共有七萬八千人左右的科研人員,七億三千萬的本幣投資,但效益不高。當然,這不都怪他們,現在的他們在整個體系的鏈條中的幾個環節上都有脫節,他們還沒想清楚一些我們早已想清楚的問題。”

說到這裡,夏希羽指著自己正在撰寫的手稿,開始對著她朗讀——

“……從世界範圍看,現代高技術的發展已經脫離學院式的道路。從市場出發,開發前沿技術,形成產業;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推動,良性迴圈。”

“科學院必須認清形勢,下決心去走出一條路。要用市場經濟的觀念,讓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帶著熱情地、自發地出來做這件事。受過去的各種原因影響而產生的舊觀念認為:只有不合適做科研的人,才去做開發,這是一個必須打破的、陳舊觀念的壁壘。”

夏希羽接著閱讀了自己對世界上一些國家發展經濟、科技的幾種不同模式的分析——包括美、蘇、日、西德等國的,其中明確指出:自己引用了馮琪諾主編的1983年版藍皮書——《各國科學研究情況與學術組織)情況》。

用三分多鐘的時間通讀完自己的分析後,接著繼續讀道:“我從項天微那裡聽說了她去年在參加一次計算機展銷會時,從某位擦肩而過的華人採購商口中聽到的一箇中科院笑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立幾十年來,是一個不下蛋的‘公雞’,沒研究出一臺能賣給老百姓的計算機’。”

“上述的‘中科院笑話’雖然有些刻薄,但卻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事實。如果仍舊按照現在的軌跡走下去,中國科學院能否繼續存在下去是值得全國人民懷疑的。”

“在這些挑戰面前,一切有可能阻止克服這些挑戰的障礙都應該被拋棄掉。”

“因此,我希望有人能主動站到國家戰略層面規劃中國科學院的發展,明晰其價值導向和發展模式,提出思考科技發展問題的原則。”

“我個人的建議是:中科院應當依據整體系統觀,一是要尊重科技發展的規律與趨勢,二是要立足我國國家發展的現實與需求,三是從中科院自身的實際出發……”【5】

又接著讀了近一分鐘的具體建議之後,夏希羽最後讀道:“上述思路絕不是僅僅以‘求生存,謀發展’為目標,而是立意高遠,要為國家做大事。”

“做什麼樣的大事?透過實現四個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使中國躋身於世界一流強國之列。”

“我真心希望中國科學院作為我國的最高學術機構,能承擔這樣的責任。”

讀完上述內容後,夏希羽放下了手中的手稿,並將其交給劉曉涵。

然而,身在巴黎數學系的夏雯莉卻沒想到,自己竟然也會有被多位校友因此事被找上門的一天。

喜歡從零開始的模糊會士請大家收藏:()從零開始的模糊會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