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改革,就是要我們不把新舊體制看作是互不相干甚至截然對立的事物,而是在肯定傳統體制有其歷史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內部有利於新體制孕育、生長的積極因素和原有政治、經濟資源等初始條件的優勢,使制度性變革的成分在舊體制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育並壯大,直到新體制成為整個體制的主導方面。

——夏希羽,1983.3】

隨後,夏雯莉在留在浦江的這最後幾天裡,正式開始與赫敏一家進一步地熟稔起來,以便自己在之後的留學生活中更好地完成學業,並確保自己生活上的順利。

同時,夏希羽還授意沈涵曦請五人會議此時,第一屆過渡委員會已解散)討論一件大事——

自今年三月的第二週起,希羽組計劃在常規招聘之外,還保留了之前的校招。為了適應希羽組儘快從國內各單位吸納人才的需要,希羽組有兩套可行方案:

其一,把校招宣傳隊放在華東、華南地區,放鬆華中、華北地區的招聘工作;

另一個方案則是完全相反,把校招宣傳隊放在華中華北地區,完全無視浦江之外的華東、華南地區。

至於東北、中南、西南、西北地區不在計劃中的理由……

夏希羽回顧了不久前水野遙佳把陸家義從鹿城薅回浦江的全過程之後,決定在這份校招計劃中放棄整個東北。

同時,他在確認了中南、西南、西北地區的交通方案後,立刻放棄了這兩個地區。

於是,研究所內首個接到這份方案的水野遙佳在這份計劃的封面上寫了七個字——

“北進論與南進論”。

秦若華則是對這次討論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首先確定校招宣傳隊得把這份方案放到擴大會議上進行討論。

於是,在夏雯莉隨著安德烈一家人一同飛往巴黎後的第二天,1983年3月6日的上午九點,五人會議在允許夏希羽列席的情況下,先由六人一起決定兩個校招校招小組的人選。

只是,除了兩支校招小組的組長分別瓦格納和馮琪諾擔任之外,組員和方案選擇上都沒有立刻達成共識——前者相對容易,後者卻反而比較難辦。

“華北有帝都和津門兩個直轄市,重點高校雲集,西北則好幾個理工領域的重點高校,老實說,這年頭,這兩個大區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數量是華東和華南地區的總和要更多,相對質量也不差。”

夏希羽詢問道:“那麼招生數量呢?有資料嗎?1978或1979年都可以。”

馮琪諾立刻把自己查證完畢的資料交給了夏希羽,並向他解釋道:“很難問到。至少我查到了水木大學在1979年招收了1899名本科生,227名研究生,擬畢業情況不明。除此之外,其他大學的我基本都沒透過公開資料查到,只能用電話詢問。”

夏希羽對此表示了極大地困惑:“我們交大的,跟我同一屆畢業的都查不到?”

“交大的倒是沒問題,本科生大約有1400人。由於休學、退學等情況的發生,資料的誤差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其他部屬高校……基本上都只能估計有12001500名本科生。”

“目前,我們只能查到浦江這邊的幾所大學的資料,其他院校提供資料的時候都很消極。再加上我們不可能從教育部那裡查到資料……我就算有資料,也無法公開資料來源,只能靠你那個位面的《中國教育年鑑》裡的資料進行非常粗糙的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