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三天時間裡,夏希羽最新發表的評論文章在整個交大都十分轟動,但出乎我預料的是,這種轟動主要是在中青年教師和學生之中,而並非是老教授和管理人員中。

——賀曉音,1983.2.15】

回到大廳後,夏希羽轉頭看向客廳內的時鐘,對沈涵曦交代道:“涵曦,現在時間差不多了,請思瑜幫我把在上次擴大會議上提到的那篇文章在今天發表出去,最好是比較大的那幾家。發表的時候,不做修改,不用筆名。”

“‘夏希羽之憂’?”

“對,先把四個二打出去,後面留一手王炸,我要直接春天收尾。”

待夏希羽陪著劉曉涵下完一局國際象棋後,《解放日報》同意接收夏希羽的《夏希羽之憂》一文。

該文實際上是前世“錢理群之憂”的改版,是對希羽組研究所自1981年5月至今接收到的數百份簡歷和百餘次面試之間,用近兩年的時間總結後提出的疑問——

“大量接受高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應聘者無法適應希羽組的一部分最低要求,甚至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以至於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應聘者在面試結束後面臨刑事問題。那麼,我們的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然而,夏希羽清楚,這個問題在短時間內是沒有結果的。

於是,他在表示知曉此事後,開始轉而與夏雯莉、劉曉涵一起接受劉曉茉的訓練。

“希羽,注意姿勢,不要動!”

“曉涵、雯莉,腿抬高……”

“……”

當夏希羽家一樓大廳迴響著劉曉涵的喊聲時,志村五郎正在水野遙佳的翻譯下,與陸家義聊著數學問題。

僅僅討論了不到一小時,三人就都有了不小的收穫。

這段討論的唯一問題是——由於討論的問題是陸家義的主要研究範圍,因此他們是在計算機室進行著上述接連不斷的討論。

於是,想要旁聽的其他研究所同事們都不得不圍在他們三人附近,短暫地干擾了其他電腦的使用。

待討論結束後,被允許進入研究所使用微機的、三位來自附近交大的學生在人群消失後,向魏思靜詢問起了情況,卻被告知這種情況很常見,常見到成為了習慣。

回答完畢後,魏思靜對他們交代道:“你們的使用時間還有三刻鐘,之後就要離開這裡。你們還是很幸運的,現在是十點二十分,下一批來自鐵道學院的同志們只能使用一個小時,今天中午十二點整,我們將正式停止向外提供機時。至於理由,只有五人會議知道,我們只是執行命令。請你們三位抓緊時間。”

說完,魏思靜就回到了自己不遠處的座位上。

這天中午開始,所有仍在希羽組研究所的成員們都收到了三條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