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高飛打完籃球的第二天,高天就又一頭扎進了實驗室。現在的光刻機專案已經啟動,來自各個研究所的十二位頂尖人才和四十多位研究人員共同組成了研發團隊。

專案由高爸挖來的一位教授負責,高天則作為老闆以及特別顧問待在實驗室。

教授名叫趙建國,一個比較有年代特色的名字,今年56歲,在京大曾擔任主講教授,研究生導師,主攻光學。為了國家光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極大地貢獻。

同時趙教授還有著物理學和機械工程雙重學位,是現階段主持光刻機研發能找到的最合適人選。

當然,人家能放下京大的事物來這裡當然不是為了什麼物質條件,到了趙教授這個級別,不說手裡的專利授權費有多少。其實國家就已經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部都安排好了。

主要是高天拿出了已經在腦海中迭代到十二奈米的光刻機設計圖,這才打動了趙教授前來主持光刻機的研發工作。

自從高天將光刻機的設計圖交給了趙教授。整個光刻機研發部就開始廢寢忘食的投入到研發工作中。誰都明白光刻機一旦研發出來,不僅能為自己收穫名譽和利益,更重要的是光刻機的問世對國家利益的重要補充。

趙教授帶領著團隊組裝著屬於自己的第一臺光刻機,這次高天拿出來的光刻機核心技術和國外的有所不同。

國外光刻機用的時候紫外光照射曝光。而高天則是選擇紅外光曝光,這樣一是可以繞過國外的技術壁壘,二是紅外光常用於醫療生命科技,有著較為堅實的應用基礎。

雖然紅外光在實際應用中的精度不如紫外光,但是高天運用機械手段提高了紅外光的曝光精度。

在大腦的模擬實驗中紅外光的曝光速度和成品的良品率都超過了紫外光刻機。而更快的生產速度和良品率就相當於減少了生產成本。這樣在和國外競爭時將會有更大的優勢。

對於紫外光刻機來說,1奈米就是現在光刻機可以到達的物理極限。再往下深耕就會發生量子隧穿,這是當前的應用物理還無法解決的事情。

高天在發展光科技的同時當然也沒有忘記前世自己主持攻關的量子晶片。在實驗樓的三樓就有一間實驗室是用來研究量子晶片的,只是現在投身量子理論研究的人還不太多。所以現在就只有高天領著幾個研究員在慢慢推進這項工作。

隨著暑假的時間過去了一半,趙教授已經將第一臺紫外光刻機制造了出來。紅外光刻機的製造也已經進行到了一半。

高天站在製造好的紫外光刻機前,身旁站著趙教授和一眾研究員。看著面前這個大傢伙,高天不禁發出了感嘆。

“就這一個機器的出現也許就能打破國外對我們的一部分技術封鎖,不容易啊。”

“是啊,國家給了那麼多的支援,沒想到是我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實驗室給造了出來,不過受限於很多裝置的精度不達標,最後出產的晶片應該是達不到我們的設計精度。”

“沒關係,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再考慮精度的問題嘛。慢慢來,我們還有機會迎頭趕上的。”

高天邊說著話邊圍著光刻機打轉。

“怎麼樣,採購的晶圓到了嗎?到了我們就先試著生產一下嘛,看看這臺機器的極限在哪裡。再商量一下怎麼改進。”

“已經到了,不過這次買的晶圓是從國外買回來的,代價很大。而國內的晶圓製造產業生產的晶圓根本沒辦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