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故事(第2/2頁)
章節報錯
聽了譚慶餘的猜測後,張曉強對昨晚那人的惡感已經沒了,他現在更多的是想再見識下陶洛的身手。
說起來,譚慶餘實現不了當導演的夢想是苦逼,張曉強也好不到哪去。他明明是個想要好好學武的孩子,偏偏拜了個不愛學武的師父,上哪說理去?練出個三腳貓的成果也就不足為奇。
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譚慶餘對武術的看法不同,一般人又怎可能把武術傳給他?
這些個內情,此時三人見面,喝茶聊天中斷斷續續說了一些。
陶洛多聰明,前後一聯系就知道了大概。自己感覺沒出錯,譚暮青果真會高深武術,就是不知到哪一程度了。
對著譚慶餘,夜半懲惡的事她是不會認,還要紮他的心:“我覺得練武是比較重要。”
譚慶餘一口氣硬是給憋了下來。得,還得怪張曉強這傻徒弟漏他老底。在一個武館繼承人面前說練武沒當導演重要,他是不是傻。
有些氣不順,又都是和譚暮青關系親近的人,譚慶餘耐著性子解釋了一遍:“我不是討厭練武,只是如今的武道精神已經沒落,再練又能到哪裡?”
在他看來,這是心結,如果不能解開,根骨再合適也練不到巔峰,那他何苦還廢那力。
這話有些道理。陶洛想起幾個月前自己找工作的經歷,她也迷茫過。
“當導演就可以解心結了嗎?”
“我想拍一個武俠故事。”譚暮青道,“我曾在家中的藏書裡發現過一本手劄,說了一位江湖前輩的故事,我想把它拍出來,也許在拍的過程中能悟到什麼也說不定。”那故事看的時候蕩氣回腸,一股想要將之重現的沖動呼之欲出,也不知道戳中了他心中的哪個點,這麼多年都沒消下去。
靠拍片子悟道?陶洛想,不愧是一家人,這和譚暮青“演戲悟道”的理論有多少區別?再一想到藏書樓中的手劄,她的臉黑了。
為什麼又是手劄。她當年就是因為一本手劄入了神。破碎虛空到此,離鄉背井的,也不知道值不值當。
這麼想著,對譚慶餘不免起了同病相憐之感:“方便的話,能否將那故事說與我聽?”
“行啊。”故事在譚慶餘心中盤旋了十多年,早已滾瓜爛熟,陶洛算來也不是外人,說就說吧。
“千百年前,武學昌盛,武林中,人傑輩出,很多傳承久遠的家族都有珍藏的功法叫家中子弟習練。故事裡主要說的是一大族,姓陶。”
“姓陶?”陶洛一愣,那不是和她一個姓?
“對,姓陶,說不定幾百年前你還是一家。哈哈哈。”譚慶餘打了個哈哈,想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就是武館,這個猜測也不無可能嘛。
“繼續。”
“行,你別打斷。”譚慶餘接著講,“那陶家文武雙修,子弟個個都是好漢,還出了不少任武林盟主。據手劄記載,當時能與陶家齊名的,只有另一世家譚家。哦對,那個譚家,就是我家祖先。”
越聽越覺得不對頭,陶洛忍不住催:“重點。”還說要當導演呢,就這敘述的囉嗦勁。
“別急啊,好故事就得要娓娓道來。”譚慶餘喝了口茶,繼續說得慢條斯理,“陶、譚兩家都是心有大志之人,習文定國,習武安邦,因著家風相近,兩大世家子弟相交莫逆,不知從哪一代起,就結成了世代相交的通家之好。”
譚家也是文武雙修的大族,但與陶家子弟眾多不同的是,譚家一直子嗣不豐,到了那一代,家中只得了兩兒一女。
因著兩家交好,又門戶相當,當時的譚家家主在女兒十來歲時做主給她與陶家大少訂了親。
當時的陶家大少陶坤然是陶家最為器重的繼承人,文韜武略均為同輩中的佼佼,兩家的這門親事不知羨煞多少人。
一轉眼,譚家女及笄,只待再過兩年便可成婚,譚家卻遭了滅門之災。因為被指通敵叛國,譚家滿門抄斬,只有那小女兒被一忠僕護送著逃了出去。
這故事真是越聽越熟悉,陶洛介面:“譚家女勢要查明譚家被誣告的真相,所有的一切卻指向了陶家。而此時的陶家剛得知譚家女未死,也在為了是否履行婚約而起了爭執。”
“咦,你怎麼猜到的?”譚慶餘大驚。
陶洛臉色驚疑不定:“不是我猜的,我家也有一本類似的手劄。”不能說的真實原因是,那故事,就是她家伯父的真實經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