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趙新的大烏龍(第2/2頁)
章節報錯
江阿生聽了點頭笑笑,便領著趙新他們往正堂去了。被稱作小戴的傢伙等人走遠了,這才衝著江阿生的背影白了一眼,嘀咕道:“泥腿子攀上短毛老爺,一步登天了!嘖嘖~~”
趙新走到空無一人的大堂門口,也沒進去,只見堂上同樣是懸了塊“明鏡高懸”的牌匾,在左右兩側的東西牆上,掛著兩塊大木牌,上面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因為距離的關係,他就看清了最前面的內容。
“乾隆壬戌,維翰林公為甲必丹,始設公堂議事。仁心恤民,以教以化,鹹臻善道,其遺風以至......”
等四人穿過側門,來到二堂門外,裡面果然在審案,不過說的都是閩南話。趙新也聽不懂,便又退回了大堂前,想著一會里面完事再進去。他四下打量,隨口向江阿生問起了公堂的人員情況。
據江阿生說,目前公堂的辦事人員由十六人組成,最高自然是甲必丹(理事官),下設雷珍蘭(副官)、朱葛礁(秘書)、達氏(差役)、武直迷(財產管理官)、土公(喪葬事務官)、馬礁(區長)等職位,分別對應不同的事務。
荷蘭人在的時候,公堂主要處理民事糾紛,上至戶口登記和徵稅,下至欠錢欠稅婚姻糾紛,無所不包,雞毛蒜皮的事都要管。至於重大刑事或經濟案件,則交由荷蘭司法部門處理。
北海鎮在巴城實行軍管後,因為行政管理人員缺乏,保留了公堂的設定和相關人員,繼續讓他們處理民事,重大案件再上報軍管會處理。雖然將正式稱謂改成了市政廳,不過本地老百姓還是習慣叫“公堂”。
差不多等了二十分鐘,從二堂裡走出幾個人,有男有女。看樣子那樁離婚案已經處理完了,趙新便讓江阿生進去通報。
隔著院門,趙新就聽見裡面一陣嘈亂,知道自己的突然襲擊把公堂眾人搞了個措手不及。等甲大黃綿舍帶著手下眾人出來見禮後,便一起去了二堂內的花廳落座。簡單寒暄,僕佣端了茶,趙新便開門見山,說自己是代表貿易部來了解巴城的經濟情況,打算開闢新的財源。
眾人一聽,懸著的心立刻就落下一半,原來不是來突擊檢查的。巴城軍管會這兩年大力實施防疫,又開設醫院救死扶傷,公堂上下極力配合,所以雙方關係很是融洽。
不過說起財源,在座眾人頓時面有慼慼。
這些年由於VOC涸澤而漁的殖民掠奪政策,導致巴城經濟長期不景氣,商業衰落,很多小種植園的商人都陷入破產境地。而隔海相望的英屬殖民地無論是移民政策還是稅收政策,都優於巴城,像黃綿舍他們這樣的大戶,都轉去了馬來亞和馬六甲開設分號,做起了英國人的中間商。
另外由於北海鎮的到來,巴城本地的稅收大為減少,尤其是在取消了諸如人頭稅、過秤稅、內河航行稅後,包稅基本就成了無利可圖的生意。
巴城公堂設立以來,公堂官員並無薪水,不過因為享有職務上帶來便利,其大多數收入來源於包稅制。在以前巴城的20個稅目中,華人承包了11項,每年總額大致在一萬銀元冒頭。他們這些人除了在稅收上要雁過拔毛之外,還是VOC的中間商和工程承包人。
所以東南亞這些殖民地的實際情況就是,所有的華人領袖都是長期把持各地公堂的家族,同時還把持了包稅專案,代代相承。由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這些人一方面為華人出頭,按照村社自治的模式調解民事糾紛,代為和殖民地當局交涉,可同時也對底層華人進行著盤剝,跟殖民者分利。
雖然北海鎮在大陸上的政策是依靠貧民、團結中農、打擊大地主,可在巴城目前並不適用。要知道這些華人領袖家族連線了東印度群島的農村小額交易,是當地人與海外出口機構的中間人,以及海外產業與當地消費者的中間人,普通的底層華工根本做不到。
趙新聽完了在座眾人的訴求,便笑呵呵道:“眼下有一樁長遠生意,那可比什麼甘蔗、靛藍、咖啡要好的多,而且是一本萬利。”
“哦?!”黃綿舍等人聽了,俱是不以為然。心說我們在爪哇都呆了幾十年了,你一個剛來巴城的人就說有一本萬利的生意,逗我們玩呢!
年邁的黃綿舍操著一口閩南官話道:“還請大人指教。”
“棕櫚果。”
在場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心說這是什麼鬼?
黃綿舍道:“敢問大人,何為棕櫚果?”
趙新原以為本時代還沒發現油棕櫚的經濟價值,大家都沒在意,於是便描述了一下外觀。誰知在座眾人聽完,全都是一臉懵逼,表示根本沒見過。
趙新還不知道,自己這次是鬧了個大烏龍,因為這年月的爪哇島上就沒有棕櫚樹!
棕櫚樹的原產地其實在非洲的奈及利亞,歷史上印尼棕櫚樹的種植始於1848年,當時一位荷蘭人從阿姆斯特丹帶來4顆棕櫚種子,然後便種在了植物園裡。誰知才過了五年就長到了12米高,棕櫚樹開始結果了。不過當時的油棕櫚樹的經濟價值並未發現,只是在路邊作為裝飾植物。直到1911年才在蘇門答臘島上開始廣泛的商業化種植,從此印尼成了世界第一大棕櫚油生產國。
好吧,趙新此時還不知道,他覺得眼前這幫“土鱉”不知道,城外種植園的華工肯定見過,到時候讓江阿生下去問問。
況且既然都來了,肯定不能一事無成的回去。他隨即便提起要在本地建設清涼油工廠,到時候會大量收購相關原料。另外還會提高水稻和玉米的收購價格,以此鼓勵在座眾人在自家的種植園裡改種作物。
布拉布拉講了一大堆後,趙新在眾人的讚揚聲中拍屁股走了。等回到花廳,首席雷珍蘭吳纘緒對甲大黃綿舍道:“黃公,您看這?”
“既然軍管會派人專程來說了,總要賣個面子。這兩年巴城的疫情少了很多,咱們得知恩圖報。各家先種上幾十畝水稻,到時候低價賣給軍管會,也算是交差了。”
另一位名叫林長生的雷珍蘭不滿的道:“什麼油棕棕櫚的,我就從沒聽說過!我看這人啊,整個一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跑這裡拿我們尋開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