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三五團圓假隱真(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時一名年輕的參謀語帶擔憂的道:“大軍出動,光是物資上船動靜就不小。這些天咱們在北流大張旗鼓的造竹筏,清軍的探子肯定看到了。容縣的守軍倒是不足為慮,可梧州那裡要是知道了,會不會增援藤縣?”
黃忠仝無所謂的道:“既是如此,那咱們就給他們唱出大戲。”
何喜文知道黃忠仝鬼主意最多,於是問道:“你有什麼辦法?”
“咱們不如這樣.”
隨著黃忠仝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一場緊鑼密鼓的大戲便開始在北流縣城上演。
首先是農曆八月十日這天早上,北流縣城的各家點心鋪剛一開門便接到了北海軍的大額月餅訂單,總數竟然高達上萬,而且來訂貨的北海軍來人還提前付了五成的定金,令各家點心鋪又喜又憂;喜的是幹了這些年還是頭一次接到這麼大的單子,憂的是要是不能按時交貨可怎麼辦?
到了上午,整個北流縣的糧店、乾果店、肉鋪內外人流湧動,車水馬龍。來採購的都是各家點心鋪子的老闆和夥計,他們將麵粉、果仁、豬肉、白糖等物一掃而空,有些來晚了的情急之下直奔鬱林城進行大采購。
此外各家點心鋪都謝絕了私人訂購月餅,他們陪著笑臉向客人解釋,不是咱不想賣,實在是官面上來了命令,對不住了!
中午時分,數十名綠營俘虜在幾名北海軍士兵的帶領下,趕著幾輛裝滿木料的牛車,穿街過巷的來到了城內東北角城隍廟東側的一處空場。等卸完木料並選定了一塊還算平整的地面後,俘虜們便拿著車上的工具忙活了起來。一個多時辰後,一個碩大的木臺框架便初具成型。
“敢問軍爺一句,這是要做什麼?”
因為這些日子北海軍既不擾民,也從無強買勒索之事,城內外的老百姓也放下了懸著的心,對北海軍也不再害怕,於是便有路過者好奇的上前詢問。
“這個啊?這是戲臺。”回答他們的北海軍士兵笑呵呵的解釋著。“滿清的陪都盛京被打下來了,我們長官說這個中秋節要軍民同樂。從八月十四到中秋要連唱兩天大戲。另外凡是來聽戲的本縣百姓,每人發一塊月餅,十個錢。”
“啊!白聽戲還給錢給月餅?”
“敢問軍爺,要演什麼戲?”
“南戲。從廉州請來的班子。”這年月的廣西還沒有誕生桂劇,流行於民間的主要是“南戲”,源自崑曲,戲班中人也被稱為“紅船子弟”。
得知這一訊息的老百姓無不傻眼,隨後便是喜大普奔,等到了當天晚上,整個縣城的人都知道了,各階層人士無不議論紛紛。
“難怪今天黃記忙成那個樣子,敢情是北海兵要買月餅。”
“你說這北海兵是不是錢多燒的?會不會有詐?看戲的都發月餅,那得發多少啊!”
“騙你有什麼好處?白吃月餅有錢拿你還不樂意?”
“別說黃記了,張記、李記都接了北海兵的訂單。我家隔壁的乾果鋪什麼都賣光了,空的能跑老鼠!老子想買二兩橄欖仁都說沒有!”
“哼!邀買人心,勞民傷財!某看這北海鎮也不過如此。”
“老兄慎言!如今朝廷連祖宗之地盛京都丟了,這天指定要變了!我等讀書人還須早做打算。”
“就是不知這新朝何時開科取士.”
“原想著新皇登基,明年必定要開恩科,沒承想北海鎮居然打到我廣西來了。可憐某十年寒窗苦讀某叼裡個撲街!有錢不拿大西瓜,老子不僅要去,還要帶著父母和老婆孩子一起去!倒要看看他北海鎮說話算不算數。”
“同去同去!”
高大的戲臺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搭好了,等到了八月十二,從廉州府來的戲班也到了。因為北海軍給了三倍的酬勞,還管吃管住,戲班上下幾十號人如同打了雞血一般,趕了兩百多里水路、幾十裡山路都不覺得累。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八月十四的早上,這一天北流縣城內外人山人海,十里八鄉村寨的人全都聞訊而至,甚至還有不少從鬱林城來看熱鬧的。得虧北海軍在城門各處都設了點,每一名排隊進城的百姓都能領到一張帶有北海軍五星標記的月餅卡,否則這麼多人亂起來,有多少月餅和錢也不夠給的。
進城後的人流順著城內西、南兩條大街向城隍廟的方向滾滾而去,沿途各家商鋪這下可算撈著了,進來購物的人是摩肩擦踵;夥計們忙的滿頭大汗,掌櫃的數錢數到手抽筋,笑的跟神經病似的。
領月餅和領錢的地方位於城隍廟西側的太平社門口,北海軍提前用繩子和木樁圍出了曲曲彎彎的甬道。負責維持秩序的都是縣衙的差役,手裡拿著棍棒,口中還不斷吆喝著不排隊的不給錢和月餅。老百姓聽了都不敢亂擠,只能老老實實排著。好在戲臺離的不遠,排隊的人雖然看不到卻能聽到,倒也怡然自得。
發生在北流縣城的事很快就傳到了容縣,這讓原本緊張的容縣軍民頓時放鬆了下來。自從北海軍打下鬱林,容縣縣令便召集民壯守城,隨時提放北海軍進犯。問題是日子過了這麼久也沒動靜,再緊繃的弦也受不了。
得,既然北海賊要搞軍民同樂,看來這個中秋也能安生兩天了,咱就歇歇喘口氣吧。容縣縣令隨即手書一封軍情急報,派人趕緊送往藤縣。
清代中期的粵劇其實還是崑曲,傳入高、雷、廉、瓊等四府後,又稱“下四府”戲。一直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粵劇才基本上改用廣州方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