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三封電報(第1/2頁)
章節報錯
阿妙根本沒料到,自己的無心之舉會讓陳璫產生這麼大誤會。吃早飯的時候,趙新便把事情跟她說了,讓她等會兒去找人家解釋清楚。
「你說你這事辦的。以後我給你的東西可千萬不要亂送人了。之前阮福景跟我說過,那位陳老闆是個望門寡,這事要是傳出去,我倒是沒什麼,她恐怕就不好做人了。」
「哦,我知道了。」
阿妙低著頭,勺子在粥碗裡攪啊攪的,就跟她亂糟糟的心情一樣。出了一會神,她突然起身,拔腿就往外走。正埋頭在食盆裡挑肥揀瘦的多福見狀,急忙搖著尾巴,屁顛屁顛的跟了上去。
且不說阿妙如何跟陳璫澄清,趙新慢悠悠的吃過早飯,回到辦公室,負責機要的參謀便從電訊室那邊拿來了幾封電報。其中既有劉勝發的,還有鄧飛和孔紹安的。
趙新首先看的是劉勝的電報,他說去年在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徵召的五千新兵已經完成新兵訓練,南下天山的最大問題兵員不足的情況已經得到解決。另外從科布多往南至蘇濟卡倫的軍臺線路也完成了拓寬,八處兵站也全部建設完畢,可以立即投入使用。
他請求在烏里雅蘇臺只留一個團和一個新兵營駐守,其餘部隊全部調往科布多。
趙新翻出地圖看了會,隨即在電報紙上寫下了「同意部隊調動方案。何時出兵由你和範統自行判斷,作戰計劃報參謀部即可。」
從劉勝他們打下喀爾喀至今已經一年半了,原計劃的南下入疆方案直到今天才初見眉目,期間最大的兩個困難就是兵員和道路。
兵員的問題主要是透過對「蘇魯克制度」的改造來實現的。經過劉錚、劉勝、範統三人和大批武裝工作隊一年多來持之不懈的努力,再加上由北海商社牽頭的流動貨棧,讓牧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漠北地區畜牧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於是當開春北海軍開始大規模徵兵的時候,最先從北海鎮政策收益的賽音諾顏部、額魯特旗、明阿特旗、杜爾伯特左右翼的青壯便踴躍報名,兄弟幾人甚至父子、叔侄一起參軍的情況都有。
當然了,考慮到民族傳統,新兵基本上都是騎兵部隊,他們從小和馬打交道,馬術很好,經過三四個月的短期軍事訓練就能很好地掌握馬上射擊、拼殺、衝鋒等動作。這可把騎兵團長薩木素給樂壞了,如今他已經成了北海軍的第一個旅長,手下率領的騎兵規模達到了六千人。
新兵訓練最大的關隘就是語言關,北海軍在掌握普通話這一點上從不妥協,無論是部隊條例還是各種口令,必須達到能用普通話流利表述才算過關。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語言隔膜,等這些人退伍後,他們就是在喀爾喀傳播北海鎮政令的主要力量。
在趙新看來,讓各民族在語言上交流無障礙,才是建設統一國家的文化基礎。由此也才能避免因語言不通造成的官民隔閡、族群分離以及國家觀念淡薄。
再有就是道路的問題。雖然滿清在喀爾喀建立了六條臺站線,可道路情況根本不適合北海鎮的管理方式。比如從庫倫到烏里雅蘇臺全長3475裡,就算騎兵不顧馬力全速奔襲也得四十多天才能跑一個單程。是以北海軍目前在庫倫、賽爾烏蘇臺、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都安排了至少一個團的兵力,以便周邊有事隨時策應。
滿清自從牢牢掌控新疆地區後,科布多南線臺站的道路養護也日漸荒廢,逼得範統不得不派出部隊對其進行修繕,尤其是阿爾泰山和南面的拜山,某些山口關隘還得使用大量炸藥加以拓寬。裝甲車倒是好說,關鍵是後勤部隊的四輪大馬車得通行順暢。
劉錚那邊也是如此,庫倫北線還沒事,南線的那些山口在之前的作戰裡可是要了命。走人走馬走駱駝都好說,走大車是肯定沒戲。
基本上在北海軍拿下迪化州和伊犁之前,趙新這個運輸大隊長的角色還得繼續扮演下去。
接下就是鄧飛那邊,他的電報相對簡單一些。除了提及南下部隊目前的進展,再有就是請求解決盤踞在李朝北方六鎮的清軍。趙新直接在報文上批了個「同意」,多餘的話沒說。
鄧飛還是很穩的,跟劉勝的膽大心細不同,做事屬於一步一個腳印,不急不躁。
吉林烏拉被拿下後,他倒沒急著進吉林城,只是把指揮部從寧古塔遷到了拉發河的西岸。別看吉林城邊上就是寬闊的松花江,因為城內幾乎全是木製建築,非常容易引發全城大火。再者吉林城剛被打下來,且不說城內人員複雜,城外的俘虜營裡還關著大批沒完成甄別的清軍俘虜,圖謀不軌的大有人在!
此外隨著部隊繼續向南,那奇泰的那支駐守在李朝境內的萬餘兵馬就愈發顯眼;因為他們的存在,北海軍的在東北地區的整條戰線變的東高西低。
鄧飛的計劃是在八月中或者九月初的時候,動用四個營的兵力,在東起李鳳坡西至循鎮城的方向發動突襲,清除圖們江對岸的清軍據點,而後部隊迅速坐船順江逆流而上,直取會寧城和茂山城,打那奇泰和李朝一個措手不及。
現在是時候解決北方六鎮的問題了,李朝偷走的咸鏡北道也該拿回來了。等把儲量十五億噸的茂山磁鐵礦收入囊中,伯力鋼鐵廠原料不足的問題就能徹底解決。
東北亞地區的金礦雖然多,可鐵礦資源並不好,後世探明的那些鐵礦要麼在勘察加和千島群島,要麼就是在高寒的南雅庫特地區。以北海鎮目前的條件,開採起來非常困難,而且成本極高。如今北海鎮最主要的鐵礦石來源,是出自精奇里江赫哲人蘇楚那村西北五十公里的一座鐵礦,目前是由俄軍和部分八旗戰俘負責挖掘,經水路和鐵路運往伯力。
最後就是孔紹安的電報了。跟劉勝和鄧飛不同,孔紹安的電報內容就跟篇工作總結似的,無論是軍事還是膠東四縣的土改都提到了,洋洋灑灑數千字,看的趙新腦仁都疼。
在軍事行動方面,截止昨日,魯壽山率領的攻擊部隊已經拿下了登州府、黃縣和萊陽三座城市,目前正在向招遠挺進。他打算透過這一次作戰,奪取萊州府和即墨,同時對平度州的清軍和團練部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迫使其後撤至昌邑、高密和膠州一線。
不過這次作戰有個問題。根據魯壽山從前線發來的電報所述,清軍綠營依舊是不禁打,一觸即潰;而劉墉以「扶清滅趙」為名搞得那群團練,其作戰意志之強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這群傢伙都是由本鄉本土的青壯組成,因為武器太差,所以北海軍一開槍就跑;然而等槍炮停了,便又黏了上來,各種自制的土炮、鳥銃、二人抬一通招呼。
你說使用重武器打吧,死多了人對後期治理不利,另外部隊中有一多半士兵都是膠東本地人,他們首先就不忍心下狠手;可你說不打吧,這幫傢伙又跟狗皮膏藥似的,不勝其煩。
除此之外,這些傢伙還會在半路偷襲擊那些負責傳遞信件的北海軍士兵和小型運輸隊,得手之後,士兵從上到下都被扒個精光,一件不剩,屍首則留在荒野。搞得魯壽山不得不抽調了兩個連,深入黃縣南部的山區去「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