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禍水西引(第2/3頁)
章節報錯
上次五姨太帶著兒子和閨女治病回來,把前後經過一說,那奇泰其實都動了把兒子送到北海鎮的心思。就衝著自己在朝廷這邊的地位,趙新肯定不能虧待了孩子。
而且五姨太聽那位吳大夫說,北海鎮眼下都在給大人孩子種什麼“牛痘”,可以預防天花。那奇泰就聽說過人痘,而且據說危險性還很高,即便有錢,很多旗人家庭也不敢接種。
入夜後,派去慶源府的人回來了。這次那位崔府尹一反常態,出乎意料的同意了清軍撤到李朝境內。等官保仔細問過才知道,福大帥已經派出使者抵達了鹹州,透過向掌管咸鏡道的監司施壓,迫使對方同意了清軍撤入李朝境內。眾將聞訊大喜,連忙趁夜制訂撤離的詳細方案。
另一邊,鄧飛早接到了趙新的命令,讓他對撤往李朝的清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也不能大撒把,需要控制好數量。
於是鄧飛先是減少夜裡巡弋在圖們江上的船隻數量和巡視次數,基本上每隔一個小時就朝江面上打顆照明彈。如此一來,清軍每次只有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過江;折騰一夜下來,也只能撤走一千多人。
折騰了幾天後,當清軍差不多已經撤走了五、六千人時,鄧飛這才代表北海軍向琿春守軍發出了最後通牒。勒令所有清軍放下武器,走出戰壕投降,否則北海軍發起總攻之日,就是清軍滅亡之時。在通牒中,北海軍重申了自己的民族政策,那就是絕不歧視欺壓以庫爾喀齊人為代表的“伊車滿洲”和其他各族,也不會屠殺八旗。
話說北海鎮的這一政策曾招致電廠眾裡不少年輕人的反感,這些傢伙無不是高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好在這幫傢伙平時都住在西拉河的東岸,很少過河,這才沒有在居民中造成太大的影響。
為了這事,陳青松曾專門把這些人召集起來開了個會。他先是面無表情的聽完了那些人的牢騷,接著他就問了,你們說恢復中華,那好,請問中華包括那些地方?
前明時講的所謂“中華”,是指在漢族聚居的“南七北六十三省”。那麼以滿族為主的東北要不要?內外蒙古、新疆和西藏要不要?我們打下來的東西伯利亞要不要?
你們講驅逐韃虜,先不說滿人,蒙古人聽了怎麼想?藏族人、苗人和其他各族邊民聽了怎麼想?
在座諸位,誰敢保證你們祖上是純種的二里頭居民,不摻雜任何北方民族的血統?
中國自南北朝以來一直就是個多民族國家,代代相傳的文明認同才促成了多元一體化的中華民族。古人糊塗搞華夷之辯,你們居然還往裡跳。當年辛亥革命後在這上面吃的虧還少嗎?外蒙古怎麼丟的?為什麼不少滿人支援成立滿洲國?
都別忘了,現在英國人的手已經伸進了尼泊爾!你們喊驅逐韃虜,是不是打算把藏民往英國人那裡推?!把外蒙古各部往沙俄那裡推?!
五年了,北海軍為什麼一直不進關?因為那裡本來就是中國的地盤,早一天晚一天都丟不了,可要是不把外東北和外蒙先控制住管好,到時候天下一亂,邊疆動盪,難道要再用無數的人命去往裡填?!
谷鐎陳青松平常都是笑呵呵的,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可是他連珠炮一般的責問,讓在座的年輕人都是啞然無語。眾人這才想起這位以前是當過領導的,眼下還是北海鎮民政部門的老大。
後來要不是吳安全幫著打圓場,這場會搞不好就不歡而散了。
果然,鄧飛的這份通牒擊中了很多清軍的心理防線。他們之所以拼死抵抗,就是因為清軍上層一直宣揚北海軍要屠光滿人;說別看北海軍俘虜了你們後還給吃給喝管療傷,那是要用你們跟朝廷換銀子的。
實際上,駐守琿春的八旗裡有很多都是從三姓城遷移至此的赫哲人,比如胡希氏、古發題氏、奚沙氏、衣馬察氏等等。再加上這幾年清廷從關內和蒙古不斷調兵,漢軍和來自喀爾喀的八旗蒙古佔了絕大多數。
在雙方戰線上,數十幾名北海軍舉著個鐵皮大喇叭不停的宣讀通牒中的內容,聽到的清軍無不人心惶惶,再也沒了抵抗的勇氣。
“媽的,老子可不想再打了,大不了回家種地!”
“胡二哥,怎麼這幫逆賊還說想回家的給路費?這能是真的嗎?”
“我聽人說啊,北海鎮裡都是用金子鋪的路,銀子蓋的屋,配上水晶琉璃的窗戶,那日子過的!不愁吃穿。”
“是啊!我也聽說了,說他們種地都用那個那個......對,木流牛馬種地。”
“啊?!胡二哥,您這說的可是真的?”
“切~~沒見識。”姓胡的清兵一臉神秘的道:“你沒聽說書的講三國嗎?諸葛孔明,木流牛馬運軍糧,那還有假的?”
“聽過倒是聽過,可裡面沒說用木牛木馬種地的啊?”
“你懂個屁!能運糧就能種地。我跟你們說啊,早上起來給上好機關,木牲口自己就跑到地裡幹活,根本不用人操心!到了晚不晌,你們猜怎麼著,那木牛木馬自己走回牲口棚,還不用喂草料。”